站在便利商店的飲料櫃前,眼神在奶茶、綠茶、氣泡水之間來回徘徊,最後忍不住傳訊息問朋友:「你覺得我該喝什麼?」
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而是你突然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種小事也許不會被你放在心上,畢竟只是一瓶飲料。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我不知道,你說呢?」的模式,早已滲進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工作,甚至要不要離開一段關係。長大,難道不是應該學會自己做決定的嗎?
但我們怎麼就這麼不擅長,自己拿主意?
我們是怎麼習慣不做決定的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聽話」。
父母會說:「你照做就對了。」
老師會說:「你乖一點就好。」
在這樣的環境裡,順從被當作美德,而表達不同意見,往往會被歸類為不成熟或麻煩。
久而久之,我們習慣察言觀色,習慣等別人先表態。問人意見變成一種社交潤滑劑,我們很會問:「你覺得呢?」卻很少問:「我自己怎麼想?」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不做決定」變得理所當然。然而,總有一天,沒有人能替你做決定了。
心理與精神上的獨立,究竟是什麼?
有些人25歲搬出去住、工作穩定,看起來很自由,實際上所有大小事還是問爸媽或朋友。
也有些人,看起來還住在家裡,但內心的聲音很清楚,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所謂的精神獨立,不是物理距離,也不是表面上的自主。而是當你面對未知、猶豫、甚至恐懼時,你願意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正想怎麼做?」
然後,不管答案是什麼,你都能接受那個真實的自己。
這不是一夜之間會發生的事,這是需要練習的。
練習自己做決定,是一種成熟
很多人以為成熟是「不會出錯」,但其實,成熟是你敢犯錯,也敢為錯誤負責。
每一次自己做的決定,哪怕最後不是最好的結果,都會讓你更了解自己。
你會知道,原來你喜歡某種節奏的生活;原來你在某些情況下容易焦慮;原來你不適合某種工作環境;原來你更在乎某些價值而非某個人。
這些發現,不能靠問別人得來,只能靠你親自走一遭。
做決定是累的,但那是你的力量正在長出來的感覺。
從小事開始練習:
- 今天想吃什麼?先問自己,再問別人
- 週末想做什麼?聽聽內心的聲音
- 面對選擇時,給自己三分鐘安靜思考的時間
所以你呢?
「人到了一定年齡,凡事就需要自己拿主意了,做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真正獨立。」
這句話,不是為了給你壓力,而是一個溫柔但不退讓的提醒:你已經可以,甚至應該,為自己做決定了。
下一次當你打開外送APP、猶豫要吃什麼、想傳訊問朋友「你覺得我該吃什麼?」之前,不妨試試看:「我自己,想吃什麼?」
答案也許不會馬上浮現,但這樣的問句,是通往自己的路。
而走向自己的路,永遠不會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