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說,看《馬男波傑克》(BoJack Horseman)的時候,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舒服」。不是劇情多殘酷,也不是角色有多壞,而是那種近乎讓人皮膚發癢的熟悉感——那種你想嘲笑卻笑不出來,想批評卻又自覺難堪的投射。這不只是動畫,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己不願面對的那些缺口。
一、不是他多壞,是他太像「我們」

BoJack可怕的是,他做的那些事——忽視朋友感受、自憐、言語暴力、沉迷於過去的光環——都不是天大的惡事,但都真實得讓人窒息。他不是誇張的角色類型,而是你生活中可能真的遇過、甚至可能就是你自己某個時刻的樣子。你曾對朋友說過傷人的話,卻用「我沒惡意」來搪塞;你曾痛恨自己,卻又無力改變,只能不斷重複破壞與懊悔的循環。
BoJack不是小丑,他是你,或你熟悉的某個人。正因如此,我們無法對他「安全地發笑」。
二、真正令人反感的,是他「合理化」自己的爛
在BoJack的一連串爭議行為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許就是那場「奶油麵包事件」——他在節目中無意中輕視退伍軍人,卻在風波擴大後選擇堅持自己是言論自由的受害者,反而把道歉視為軟弱。他沒做什麼壞到極點的事,但他處理問題的方式卻令人不寒而慄。
這種「我不是故意的」式的自我開脫,這種「我也很痛苦」的懺悔姿態,才是真正讓觀眾窒息的來源。他總是說「我知道我不好」,卻永遠不願跨出改變的那一步。
這讓他既不是壞得可供討伐的反派,也不是可以期待救贖的主角,而是夾在灰暗邊界的「情緒污染源」。觀眾不斷在同情與憤怒之間擺盪,卻從未獲得釋放。
三、BoJack不是誇張的戲劇人物,而是「好萊塢製造」的遺骸

他的背景設定是一位曾紅極一時的情境喜劇明星,後來因人生失速而沉溺於毒癮、酒精與空洞的性愛關係。他之所以會成為這樣的人,不只是性格缺陷,更是環境的製品——一個從娛樂工業的糖衣中滲出的苦澀殘渣。
好萊塢的虛假善意包裝著成就與名氣,但卻不提供情感支持與人格成長的機會。BoJack身上堆疊著無數自我中心、情感操弄與失敗者的傷痕。他痛恨自己,但同時又用這種痛恨來當作傷害他人的盾牌。他不願放下過去,卻也不敢面對未來,便這樣困在一個永遠不會真正悔改的循環裡。
四、我們為什麼罵他,卻又忍不住看下去?
這正是BoJack這部動畫的殘忍之處:它讓你無法卸下防備。你會在某一集被他的脆弱感動,下一集卻又因他的自毀行為而想掐死他。這是一種觀看體驗上的情感綁架,而你竟然甘願被這種折磨吸引。
比起《Rick and Morty》的Rick那種冷血而全知的超人類,《BoJack Horseman》所呈現的,是人類本身最赤裸的混亂、脆弱與自我欺騙。他沒有終極答案,他也不會進化,他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而觀眾真正討厭的,從來不是他犯的錯,而是我們在他身上看見自己不願承認的那一面。
結語:那不是他壞,而是他太真

BoJack的問題不是他的壞事做得多離譜,而是他犯的全是我們也可能犯的錯。他說出的台詞,也許就來自你深夜無法入眠時腦中的自我懷疑。他像極了每一個「說要改變卻總是拖延」、每一個「害怕孤獨卻不敢親近」、每一個「嘴巴說對不起卻從不真正道歉」的人。
《馬男波傑克》讓人痛苦,是因為它不給你逃避的出口。這不是一部你看完就能笑著關掉的動畫,它是一種經歷,一場情緒的洗禮,一面你越靠近越模糊的鏡子。而BoJack這個角色,就是那面鏡子上無法擦去的斑痕——你既厭惡它,又無法忽視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