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心得】青年好政:AI 如何改變出版產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為一位曾在出版社任職的人,對挑興文化今年的向青年好政的提案內容深感興趣。

AI 在出版社的應用

挑興文化邀請到推書手 L 以讀者的視角,分享出版社如何運用 AI。而推書手 L 的正職工作則為智財法務。

Spines:挑戰出版社地位的 AI 平台

Spines 是一間 AI 新創公司,將出版流程 AI 化,從校對、排版、設計和行銷等等,皆由平台 AI 協助。也將原先可能花費數個月的出版作業縮短到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揚言要取代出版社,讓獨立出版者可以自己作業。

文字工作者的 AI 應用

推書手 L 也分享了自己認為不該運用 AI 之處,例如你最專業、最被客戶信任的關鍵點。

這讓我想到之前聽到的提問:「你在看病的時候,發現醫生正在問 AI,你會覺得很放心還是很糟糕?

而他自己會使用的地方則包含了校稿、主題發想和整理新聞等等。

過去他每天要瀏覽好多條新聞,才能找到中意的出版新聞,但現在有了 AI,他可以直接看到相關性高的新聞,再從中挑選即可。

對新科技的排斥

每一項劃時代工具出現,都或多或少會有聲音批評斷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例如,網路出現之際有人認為斷開人與身邊之人的交流,卻幫助我們可以聯繫遠方親友。

而 AI 的使用似乎也破壞了人對創作者的信任。人們不想(付費)看到 AI 產出的內容,但對創作者來說,AI 幫助自己提升了效率。

雖然對於使用者來說,可能有些不喜歡 AI 產出的作品,但是若是適當使用 AI 輔助,例如推書手 L 分享的出版新聞比過去更有品質,不會「為了產出而產出」,是否能提升粉絲的信任呢?

AI 產出的著作權

策論團隊邀請到陳全正律師來分享。

風格能主張著作權嗎?

相信大家都見證過吉卜力之亂,前段時間,社群上有大量 AI 生圖,被認為是「吉卜力風格」。

這個現象引起了網路上對於生圖的討論。有些人認為 AI 利用藝術家的作品訓練 AI,侵犯藝術家權益,有些人則表示風格不能主張著作。

而律師也為大家說明,從法律上來說,風格比較抽象,難以具體形容,因此也難以保障風格

不過,若是改變某個特定 IP 的外型和形象,例如美少女戰士湯婆婆等等,就會違反著作權。

猴子的自拍照」是誰的著作

攝影師拍攝的作品,是攝影的著作,也保有著作權。但是當動物拿走了相機,按下了快門,那麼著作權屬於誰呢?擁有相機的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猴子?還是相機供應商呢?

有些人認為應該屬於猴子,但著作權法中,僅保障人類的著作,不保障動物的著作。

世界咖啡桌

這次分成 4 桌,有不同的子議題,包含對政府政策的期許、倫理道德與規範。

綜整下來,每個人對於「標示 AI 產出」有不同的想像,有些人認為有標註即可,有些人認為必須告知在哪些流程中使用,有人則認為需要一個類似「產銷履歷」的標示,告知使用細節,包含詠唱咒語、AI 工具,甚至哪個地方是 AI 生成的,都必須清楚指出。但就好像多人著作難以主張個人著作權,若是與 AI 來回修正,又該怎麼具體指出呢?或者,這份產銷履歷可以 AI 產出和協作嗎?

而很多人也提到信任問題,認為將 AI 產品視為己有打破閱聽者和生產者的信任。

關於這點,我想到大一時曾經在課堂上討論過的文壇論戰,有人認為散文不該虛構,而是要基於個人生活經驗,但有人則認為再現的過程中也就對事件有了採剪和詮釋,產品多少帶有虛構成分。就好像 AI 生圖也曾經有爭議認為不該獲得藝術獎,台灣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案例,認為虛構散文不是散文,不該獲得散文獎。

當然,一定有人在意的是著作權,但也肯定有人擔心受騙。

至於對法令的期待,有人認為針對不同角色,要有不同的專法,而不是同一部法條概括,例如 AI 模型和使用 AI 的公司,可能有不同的權責和道德問題。

也有人提起,若是不想將自己的作品拿去訓練 AI 模型,該如何捍衛這些創作者的權益呢?國內國外都有新聞媒體提起相關告訴,例如紐約時報和中央社,不過這些公司本身夠大,有能力提告,但若是創作者呢?澳洲墨爾本的出版社詢問他們的作家是否願意提供 AI 公司訓練模型,一位小說家表示,就像是被詢問是否要判自己死刑。

感想

對於 AI,我們還在摸索。獲得好處的同時,也留心它可能帶來的威脅和副作用,碰撞中學習相處。

歐盟已經通過 AI 法案,而美國擔心被中國佔得先機因此不願意抑制。

雖然感到焦慮,但也顯示我們不願意把所有事情交給 AI,才會需要思考與討論。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48會員
170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2025/07/18
前陣子因為被一位合作夥伴指控在協商過程中沒有給予他情緒價值,而開始反思情緒價值和同理心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2025/07/18
前陣子因為被一位合作夥伴指控在協商過程中沒有給予他情緒價值,而開始反思情緒價值和同理心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2025/07/18
這次邀請到曾為多媒體工作者的信如,他同時也是 NGO 團體夥伴注意的創辦人,近期也成立了透過 B2B 方式接案的多媒體公司夥伴好,為身障朋友提供接案機會。 信如之前在青發屬的青年志工活動上認識的朋友,夥伴注意也在那次頒獎上獲選績優。
Thumbnail
2025/07/18
這次邀請到曾為多媒體工作者的信如,他同時也是 NGO 團體夥伴注意的創辦人,近期也成立了透過 B2B 方式接案的多媒體公司夥伴好,為身障朋友提供接案機會。 信如之前在青發屬的青年志工活動上認識的朋友,夥伴注意也在那次頒獎上獲選績優。
Thumbnail
2025/07/15
這次和「續幕」的主持人阿薛一起討論他的工作——化學工程師。 AI 和前輩,誰的專業判斷更可靠?
Thumbnail
2025/07/15
這次和「續幕」的主持人阿薛一起討論他的工作——化學工程師。 AI 和前輩,誰的專業判斷更可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代技術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技術團隊和項目規模的擴大,領導力與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管理項目、激勵團隊並推動技術變革,已成為每一位技術領導者面臨的核心挑戰。 技術熟悉度與應用能力 領導者必須對AI技術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其能力和限制。這樣
Thumbnail
現代技術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技術團隊和項目規模的擴大,領導力與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管理項目、激勵團隊並推動技術變革,已成為每一位技術領導者面臨的核心挑戰。 技術熟悉度與應用能力 領導者必須對AI技術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其能力和限制。這樣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AI 履歷、AI 自傳、AI 找工作是近期很熱門的應用,但 AI 自傳要如何實現?身為產品經理要如何設計這個功能?如何套用到履歷編輯器內?這篇想分享我過往的產品發想經歷。
Thumbnail
AI 履歷、AI 自傳、AI 找工作是近期很熱門的應用,但 AI 自傳要如何實現?身為產品經理要如何設計這個功能?如何套用到履歷編輯器內?這篇想分享我過往的產品發想經歷。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