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線上讀書會只剩四十八小時,我在桌曆「13」這格旁畫下一枚啞鈴圖案。書名是《運動比你想的還輕鬆》,但我的心跳怎麼也輕鬆不起來——螢幕另一端,將出現四十多位平均七十歲的長輩。我得在一個小時內說服他們:運動其實就像刷牙一樣簡單。
中午時分,企業老闆來電,聲音像滾燙的青草茶。「老師,週日晚上可以嗎?怕大家第一次用 Zoom 會手忙腳亂。」
「我提前半小時開教室,帶他們一步一步走。」
「問一題問五次,你耐得住?」
我笑說十分滿分自己八分,其實掌心已濕。
午後陽光炙熱,我把十二台平板排成一列,像檢閱部隊。每台貼上三色標籤——紅色進入 Zoom,藍色開關鏡頭與麥克風,綠色啟動 AI 健身 App。對年輕人不過兩秒的操作,對長輩卻可能是翻山越嶺。我彎腰替平板充電,彷彿替它們補上一顆顆電子心臟。
夜裡,城市燈火變成霧點。我攤開筆記,默背行動者網絡理論:人、物、空間皆為行動者。長輩帶著「減重」「交友」「舒緩痠痛」等渴望;平板與 AI 器材把冰冷數字化成彩色曲線;而我,就是那名織網的人。只要網結得夠緊,讀書會便不會崩線。
七月十三日,日落之前。我先深呼吸,再點開 Zoom。
18:32——第一位報到的是秀鳳阿姨,耳機檸檬黃,一邊調鏡頭一邊笑。「老師,聽得到嗎?」
18:45——螢幕亮起更多格子:玉郎伯、阿財哥、秋霞姐……各種微笑像夜空碎星。雖素未謀面,卻一起在虛擬教室踏步暖身。
「各位晚上好。」十九點正,我按下錄影鍵,「今天我們談的不是馬拉松,也不是重訓,而是把運動變成日常——像刷牙一樣自然。」
我播放一段影片:白髮老先生用彈力帶緩緩划船,右上角跳出即時心率。聊天室立刻冒泡:
> 這樣會不會傷膝蓋?
> App 會把體重傳去哪裡?
> 網路卡住怎麼辦?
我像調酒師,把疑慮和安撫搖勻後倒進每個杯子:語速放慢、字詞換成生活語,再附上放大截圖。回應的同時,我瞥見秀鳳阿姨舉手。
「老師,我想試!」
她站起,掏出粉紅彈力帶,動作生澀卻認真;秋霞姐也起身拉藍色帶,玉郎伯在角落做深蹲。螢幕像炸開的焰火——同步卻多彩。我的心悄悄「啪」一聲:那是信任的琴弦。
我拋出第二個道具——運動日誌模板。「請把今天完成的動作和次數填進表格,明天再填一次,就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曲線。」秀鳳阿姨眯眼喊字太小,我立刻放大兩百趴,再貼上下載連結。幾秒內,聊天室刷出「收到」「下載完成」「太貼心」。一格格小視窗微微晃動,像被風吹起的稻浪。
十九點五十分,我拿起稻草槌。「運動後別急著關機,先敲敲大腿外側,放鬆肌肉——聽我的節奏。」
「咚、咚、咚——」來自各地的客廳迴響參差,卻意外合拍。有人笑到把槌子掉落,有人閉眼,彷彿聽見青春脈搏。那些畫面讓我确信:陪伴的重量,有時甚至超越知識。
二十點整,我按下「結束會議」,螢幕瞬間歸零,只剩自己倒影。牆上的啞鈴塗鴉似在微微搖晃。我終於明白:運動之難,不在動作而在信任;讀書會之輕,不在書而在陪伴。
兩天後,我照例去台灣的美麗某社區。秀鳳阿姨揮手迎我,彈力帶掛在包上,像一截亮彩虹。
「老師,我連續三天都有填日誌喔!」
她遞來平板,曲線仍短,卻清晰往上。那一抹彩虹勝過任何數據。
我輕輕拉開自己的彈力帶——彩虹在窗外的陽光下愈發明亮。我心想:下一週,我要讓它更近、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