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議題:跨領域新課程──如何在短時間完成課程架構
一、對照問題
- 課程多在資深老師確認後才正式開設,並同步啟動相關專案。
- 常得在短時間內同時規畫四門 18 週課程:
- 暑假:約 1.5 個月可準備。
- 寒假:受春節影響僅剩約 2 週。
- 例如 8 月才接到通知,便須於兩週內完成「攝影課」「AI 課」「設計課」與「專題課(團隊帶領)」的整體設計與教材。
二、熟悉的必修課:標準流程
- 勾勒全貌
- 列出 18 週完整教學大綱。
- 立即設計第 9 週期中評量與第 18 週期末報告,先鎖定學習終點與評量方式。
- 展開 16 週細節
- 在不受例假日干擾的前提下,依課程屬性排定週次內容: 必修課:以「知識養成」為主軸,安排連貫、漸進的講授與討論。 選修課:預留彈性,置入實作、工作坊或學生興趣導向專題。
- 每週小測機制
- 課前:學生須完成 5 題小測回顧前週重點。 2 題單選檢核基礎概念。 3 題開放式促進思考與連結。
- 課中:集中講解;課後:指定練習,形成「複習 → 講解 → 練習」循環,加深知識內化。
- 必修課無退選機制,評量標準嚴謹,確保全體學生跟上進度。
- 受眾設定
- 不論人數多寡,所有學生皆遵循相同流程與評量,以維持教材與教學節奏品質。
三、熟悉的選修課:操作流程
- 班級宣傳(班宣)
- 新進教師可請資深老師協助,在開學第一週進入其他課堂簡短介紹課程,提升能見度。
- 九月新生說明會
- 時間有限,須快速鎖定潛在學生,清楚揭示課程亮點與收穫。
- 課程難度調控
- 選修課過於艱深易引發退選。
- 學校規定至少 25 人方得開課;若班級僅 45 人,「超硬」課程幾乎必然流課。
- 必須在深度與可接受度間取得平衡。
- 期中/期末評量
- 採「期中報告+期末報告」各一週。
- 若學生偏好討論(例:商管科系),可將「討論分享」設為評量核心。
- 顧及「獨行俠」: 提供獨立作業,分值與分組作業相同。 期中成績公布後,獨行俠可退選或加入小組。 鼓勵組內凝聚力:原組合維持至期末者可獲加分。
- 延伸實務:夏令營專案
- 目標:增加營收並提供學生歷練。
- 至少 6 名同學籌辦兩天一夜「XXX 夏令營」;對象:小四至國二。 分工:1 名總召+5 名幹部。 收費:每人 2,500 元;目標 10 人,最終 10 人報名,1 人因確診缺席。 組成:外部 5 人;教職員子女 4 人。
- 家長重視影像紀錄: 直接聘請專業攝影師(需編列費用)。 培力學生兼任攝影,藉此提升技能。
- 參考「長青生活節」作法:先辦增能課程,再導入活動;已邀請校內多媒體教師支援三場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