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但築地,不只是個賣魚的地方,它的歷史軌跡,也道出了從傳統市場走向現代食安科技的故事。
📜築地市場的誕生
築地市場的起源可追溯至1935年,為了重建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毀損的日本橋魚市,東京市政府選址於東京灣旁的「築地」區域,興建了全新的中央批發市場。
從此,「築地」二字,不僅成為日本海鮮的代名詞,更是世界頂尖壽司師傅、餐廳老闆、進口商每日清晨搶貨的戰場。
築地以兩樣聞名世界:
- 鮪魚競標
- 迴廊式魚販市場
🧊從手感到冷鏈:市場也要進化
過去築地以傳統作業方式聞名:
- 清晨4點開市
- 魚販靠「眼光」、「手感」判斷品質
- 生鮮魚貨以冰塊保存
但隨著寄生蟲問題增加、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提升,以及來自歐美與亞洲的新型食安政策壓力,築地的傳統系統漸漸無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冷鏈技術於是成為關鍵轉折點──
日本厚生勞動省要求:生食用魚必須冷凍殺菌處理。這項規範影響的不只是壽司店,更從源頭改變了整個流通系統。
在築地,越來越多業者開始導入:
- −60°C急速冷凍系統
- 無菌解凍室
- 遠距溫控監控設備
- 食品履歷管理系統(追蹤漁獲來源)
這也象徵「日本料理」從師傅的直覺、職人精神,正式邁入科學時代。
🏗築地市場的遷移與爭議
2018年10月,築地市場正式結束營運,遷至新的「豐洲市場」。
這項搬遷計畫醞釀長達十年以上,原因包括:
- 築地老舊、衛生條件落後
- 無法配合現代冷鏈與物流需求
- 土地開發壓力與東京奧運規劃
但此舉也引發激烈爭議。許多老店主與壽司職人認為:「築地不是市場,是文化!」他們抗議的,不只是搬遷,更是那段手工溫度、叫賣聲、熟人買賣的人情味。
而新建的豐洲市場,雖然引入全套低溫控管、密閉式拍賣場與先進物流設施,卻也被批評為冷冰冰、缺乏溫度與靈魂。
🧾築地的啟示:食安是文化的進化,而非背叛
築地的興衰,不只是都市發展的縮影,更象徵著傳統與現代、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拉鋸。
我們無法否認科技的必要──食安、效率、國際標準,但我們也不能遺忘文化的根──信任、傳承、對土地的依戀。
今天你能吃到「安心的生魚片」,可能不是因為魚最新鮮,而是因為它曾經走過築地,也走進了豐洲。
從漁民到販夫、從壽司職人到消費者,我們其實都在這段轉型裡,吃著歷史,也消化著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