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幾位小夥伴主動邀約 1 on 1 的咖啡時光。
觀察下來有個共通點:年紀都差不多接近 30。
對許多人來說,30 不只是年齡,更像是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開始想要從過去的嘗試中整理出方向,並開始思考著:『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些人工作幾年了,漸漸感覺自己好像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
有些人在原本的跑道上做得還不錯,但心裡卻開始浮現疑問:「這真的是我想要走一輩子的方向嗎?」
還有人則是單純地感覺生活有點平淡,卻說不出哪裡出了問題。
當描述完現在的狀態後,接下來的對話普遍會從『我最近在想,我到底想要的是什麼?』這不是單純的困惑,而是非常重要的啟動點。
原廠設定不同,對話方式也該不同
我們每個人的「原廠設定」都不一樣。
天賦不同、性格不同、成長背景不同,連價值觀排序也天差地遠。
有些人追求穩定,有些人熱愛挑戰;有些人重視意義感,有些人則更在乎實踐與結果。這些差異,正是為什麼我們在人生的岔路口,常常會猶豫不決的原因之一。
這時候,「引導式提問」就是一種很好的探索方法。
它不是為了給答案,而是幫助對話中的人釐清自己、探究自己、靠近自己。
怎麼問?怎麼看?怎麼陪伴?
在這樣的對話中,我通常不會急著給出任何結論,而是先從些小地方開始觀察:
透過常掛在嘴邊的語句,找出真正關心的議題;
- 從描述一段經歷時眼神,分辨什麼是真熱愛、什麼只是習慣;
- 從過去的故事,萃取出哪些經驗對他來說是「加分」而不是「消耗」;
- 從情緒的波動中,看見價值觀與內在渴望。
像是有位夥伴說:「我覺得我好像沒那麼想當主管。」
聊著聊著才發現,其實他不是抗拒成長,而是害怕升上主管後每天都要處理人際衝突、開會、寫報告,沒辦法做自己真正擅長與熱愛的事情,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是薪資漲幅沒有預期那麼高但承擔責任卻變大了。當這些畫面被清楚地描繪出來時,就可以開始幫助思考:「那我理想中想像的樣子是甚麼?」
這些畫面一旦被說出來、看見了,就像是一幅畫布被攤開,開始有機會描繪那個「真正想要的未來」的樣子。
畫面清晰後,路才會浮現
當心中的畫面越來越清晰,就能開始問接下來的問題:
- 為什麼這個畫面對你來說那麼重要?
- 你現在與它的距離在哪裡?
- 如果要讓它成真,你可以從哪一個小步驟開始?
進入到這過程時,這時候我需要做的事情是,陪伴思考,必要時推一把——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
與自己對話,不只是一場聊天
其實,每一次這樣的對話,都不只是聊天而已。
那是一場與自己靠近的練習,是一種生活的整理術,是一個允許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
而那杯咖啡,不過是起點。
真正重要的是,那個願意停下來問自己「我真正想要什麼?」的你。
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找個空間、泡一杯喜歡的飲料,開始練習與自己的對話;答案也許不會馬上出現,但你會開始靠近。
你會開始看見那幅屬於自己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