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個月薪22k,還有另外一個22k,你應該在意的…..你的人生剩幾天?如果你現在22歲,可以活到82歲,還有60年,這代表人生只剩不到22000天。」
第一次看到這段話,是在一支影片裡,標題叫《比月薪更重要的,是剩不到22K的人生》。
那一瞬間,我比看到薪資單還焦慮。
我們總是擔心賺得不夠多、進度不夠快,但從來沒好好想過:我們其實是用「一天一天」在消耗生命,而那個數字不是無限,是倒數。
存款變少,努力再賺就有;時間變少,再怎麼努力都賺不回來。
這份震撼,讓我打開了一本早就被我加入購物車的書:《人生4千個禮拜》。原本我以為這是另一本時間管理書,但沒想到它不是教你「怎麼塞進更多事」,而是告訴你——該放下什麼、接受什麼、選擇什麼,才能不虛此行地活完這短短的4000週(28000天)。
作者用一個超震撼的概念打開全書:「如果你活到80歲,一生只有約4000個禮拜。」這句話像當頭棒喝,讓人意識到:我們其實不是缺時間,而是錯把時間當成可以優化、壓榨、完全掌控的工具。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做更多事,而是教你如何面對無法完成所有事的真相,然後選擇有價值的活法。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曾是《衛報》專欄作家,寫了十幾年有關時間管理與個人成長的文章。他原本也是「效率控」,相信只要方法得當,就能讓人生所有拼圖都排列整齊。直到某天他發現,這種追求反而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焦慮。他轉向斯多葛哲學、佛教觀點與存在主義,寫出了這本反直覺又療癒的書。
🧱 1|你不可能完成清單上的所有事——接受有限,才是真自由
書中強調「人生不是遊戲開關,不會等你準備好才開始」。時間永遠不夠用,與其努力完成所有事,不如承認這點:你無法完成所有事。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只關注待辦事項。
🕳 2|拖延不是懶惰,而是你不敢告別其他可能性
很多人以為自己拖延是因為懶,實際上,那種「滑手機滑一小時但明明知道該開始做事」的感覺,背後常常是這樣的心聲:
「我不敢開始,因為一開始就表示——我要選擇這件事,而不是其他所有事。」
這其實是一種對「人生有限」的恐懼。
例如你一旦決定走入一段婚姻,就等於你放棄了其他可能的選擇(如果有選擇的話…哈哈)。你的潛意識知道——選擇就是告別其他可能,而這種「只能選一條路」的感覺,讓人壓力超大。
所以你選擇「先不選」,就是拖延。(這樣有比較好懂嗎?)
但作者說:拖延不是你的敵人,它其實是個提示。當你拖延某件事的時候,也許你該問的是:
「我到底在逃避什麼?這個選擇讓我焦慮的是什麼?是怕不夠好?怕失敗?還是怕錯過別的選項?」
這樣的自問,會比你一昧逼自己「快點開始」有用多了。
就像我每次要邀約客戶談理財前會想很多,想說他最近不知會不會很忙、我這樣會不會太突兀….,這些根本都不重要,而是我在逃避那個「他會不會拒絕我」的焦慮。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反而更能坦然地進行邀約。
所以下次發現自己開始拖延時,請試著靜心自問:「我到底在怕什麼?」
🧘♂️ 3|與其「掌控時間」,不如「與時間共處」
我們太習慣壓縮、規劃、優化每一分每一秒,但時間不是機器,而是一種「流動中的存在感」。作者提倡一種「存在式生活」:讓自己專注當下,允許無聊、慢節奏與未完成,也是一種成長與自由。
看完這本書,我不再把人生當作To-do list來經營,也不再焦慮於一天做不完所有事。我學會接受「每天只能做好幾件真正重要的事」,也更願意承認:我不是時間的主宰,但我可以是自己選擇的主導者。人生不會完整,但可以有意義。
以前我會想在週末排滿好幾件事,現在我會只挑一件最重要的,把注意力給足,然後安靜地陪自己或家人放空一整個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