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加入好好宅在家沙龍的格友來說,或許會有些困惑,為什麼內容會有室內設計與催眠這看似好像不相干的兩種內容,而除了較早發的一篇文曾解釋過(家是你肉身的居住地,身體是你靈魂的家。 ),其中最能具象化讓人理解兩者之間關連的應該就是探訪元辰宮了。
在沙龍裡催眠實錄的房間中,幾篇關於探訪元辰宮的文章可以看出,每個人靈魂的家皆是不同的格局與佈置,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又能隱晦地感覺出每個人藏在其背後的心事。
你靈魂的居所
通常在催眠中,為了避免給予來訪者先入為主的想法,我不會用傳統道教的說法提出要觀元辰宮,而是會用較中性的方式來形容,告訴來訪者說「我們去看看你靈魂住的地方吧~」這可以讓來訪者比較有不受限於中式房屋的想法,而能跟隨自己內在潛意識的引導出現各種有創意的畫面。而靈魂之家中的家具、佈置、小物件等大多有其代表性的意義,我們之所以可以解讀其代表的意義,其實與我們都是同樣的文化背景成長有關聯。其中《科學觀靈術》一書中可找到不少代表性物品的意義。
我們通常可以通過進入房子時看到的水缸或米缸來預測財富、臥房裡的床是單人或雙人來瞭解感情狀態、住宅內的光線明亮及窗戶是否乾淨,來瞭解當事人的內在及與外界互動的狀況。
但是同樣的物件意義能通用世界上每一個人嗎?
當然無法。你若跟年輕人說你家的米缸就代表著你家的財富,當代年輕人應該會很疑惑米缸長什麼樣子吧?!更別說你要是跟一個吃麵包或義大利麵長大的外國人提到米缸,對方連生米什麼樣都沒看過也是有可能的。
而古時候還需要收集柴火才能煮食的爐灶,現在則早已發展出瓦斯爐、IH爐、電磁爐、電鍋、微波爐...等各式各樣的烹飪方法了!所以元辰宮也不會只是擺著中式紅木家具、廳堂得供奉神明、床邊還擺著繡花鞋的模樣啊!
所以就如同上方連結故事裡的主人公是從國外回來台灣創業的,那麼我們就需要轉換思維地去進而瞭解他的生命歷程及相關資訊才能夠做判斷,而非根據傳統定義就擅自解讀他人的潛意識。觀元辰宮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呢!
因為不論是催眠或是夢境解說、靈性物件的代表意義等,看似都有跡可循地解讀,但其實與當事人的生命經歷會更有關連.
🌌 同一個符號、行為、語言 —— 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意義
例如「下雨天」:
- 對我來說會是雨滴落在遮雨板上吵雜的聲音,與曬不乾的衣服。
- 對另一個人卻可能象徵著靜謐與安心。
潛意識的內容無法單靠外在行為或語言做出全面解讀,因為每個人的潛意識都深深連結於其獨特的生命經驗、情緒記憶與個人象徵系統。也就是說:
解讀潛意識從來就不是像解一道數學題一樣有標準答案,而更像是:
「在對話中,一起走進對方的內在宇宙,理解其中的語言和脈絡。」
那麼,再讓我們從西方通靈者對於物品的解讀角度回看,相信你們便更能理解,為何說潛意識裡物件代表的意義與個人經歷還有文化環境相關。
屬於個別通靈者的符號意義
要詮釋來自靈界的訊息,必須先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語言或符號代碼與靈溝通。這套語言要依據你自己的理解來制定,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為你我腦袋裡裝的資訊不會相同。_《靈癒力.學會解讀靈界的訊息》
我們可以看到上圖的書中文字,對於通靈者蕾貝卡來說,祖母芙蘿代表著圓滑時尚的人、行李箱代表情緒枷鎖、喬治.伯恩斯代表雪茄....而這些對於我們來說,反而像是無法理解的星際符號一般,因為那不是我們的生命歷程裡可以連結的記憶。
🧠 所以在催眠中我這樣做:
- 傾聽
不急於詮釋,不預設立場,而是聽對方怎麼描述他的經驗,用「他的語言」來理解他所經歷的事。
2. 探問象徵意義與個人情感聯結
例如:
「你說進入的這間房子感覺很陰暗,為什麼呢?你在裡面的感覺又是如何?」
而不是直接說:「這代表著你的內心很消沉,你在逃避某些事。」
3. 將行為放在「生命情境」中看待
同樣一個行為(例如:逃避、緊抓關係、沉默不語),只有放進當事人的「生命經驗、家庭背景、人格傾向」中,才有可能靠近潛意識的根源。
4. 回到當下:潛意識不是神秘的過去,它也活在現在的選擇裡
有些潛意識不是壓抑的記憶,而是「尚未被意識到的動力」,可能正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行為模式與情感習慣。
解讀潛意識,不是要給出標準答案,
而是去陪伴對方找到「屬於他自己的答案」。
在資訊流通的現在,我們能在書裡、網路上,甚至詢問AI就能找到各種情境及物品所代表的意涵。而查詢到的資料能當作參考,但不能被奉為絕對;更應該與當事人的生活經驗與心理語境交叉比對,甚至它們還可能會隨時間與經驗改變。
而這些這才是催眠師、心理工作者真正需要培養的辨識力與覺知力:不是會背一本書上的象徵表,而是能「傾聽語言之外的語言」。
設計師也需要讀懂客戶的言外之音
而在讀完上述的例子與分享的文章後,是否有發現催眠與設計的連結之處呢?又或者,我應該說潛意識與設計語言的互通之處?
就像在住所裡佈置滿明亮色的人往往也很有活力;喜歡禪風的人或許更注重內在與自我的連結,並享受自然的變化、時間的流逝;想把隔間都打掉,讓房子做成一望無際、看不見物品超極簡風的人,則大概是有潔癖又怕麻煩交際的類型....等等。
在最後舉個我曾碰過印象深刻的實際例子來讓大家動動腦,這又可能是個什麼樣類型的人呢?或許你們也是能從空間及需求中解讀潛意識的大師呢~
曾有位年輕媽媽說想將房子做出隔間讓孩子能擁有獨立的空間,但和孩子房之間的隔間牆需要有窗戶,她需要時刻看見孩子在做什麼。而廚房則要改成IH爐。我問那麼是誰煮飯呢?她告訴我是同住的媽媽。我又問,那媽媽習慣用IH爐嗎?如果是我看不到火不會煮耶。她說...不用管她。
嗯....這案子在最後一刻我婉拒了接案,所以並沒有後續的設計現場可看。雖然是朋友介紹的她的朋友,可中間還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小事件得以觀察出當事人的狀態並不適合繼續合作下去。不過我們僅單純從這裡練習觀察即可,不需有任何批判,就祝福對方與家人們一切都好吧~❤️
Sylvia寫在最後
其實我覺得自己十分幸運,在成為獨立設計師之前,剛好接觸了催眠,並進一步閱讀了許多心理學與諮商相關的知識。這些學習對於理解人們話語背後的情緒,以及提升溝通技巧,都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也邀請格友們不妨試著探索潛意識中的自己吧~這將是邁向自我療癒、活出更高層次自我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