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的法國,舞蹈不僅是娛樂活動,更是一種社會實踐與文化象徵。「行列舞(Contra Dance)」在啟蒙時代的舞會中崛起為主導形式,它的流行不僅反映了審美與娛樂的轉變,更體現了社會階層、性別角色與文化傳播的深層變化。

1. 行列舞的形式與結構
「行列舞」是一種「集體舞蹈」,通常由多行列舞者排列成行或圓圈進行,舞步設計講究對稱與互動。與傳統的雙人舞(如小步舞)相比,行列舞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允許更多人同時參與,並強調舞者之間的協調與即興創意。
這種舞蹈形式源自英國,於17世紀末傳入法國,並在18世紀迅速普及。它的節奏明快、舞步活潑,與啟蒙時代強調理性與自然的審美觀相契合。
2. 行列舞的社會功能
「行列舞」的流行標誌著「舞會文化」的民主化。它不再是宮廷貴族的專利,而是逐漸滲透至省城與「中產階級」社會。舞會成為展示禮儀、社交技巧與文化品味的場合,而行列舞則是這種社交場域的核心活動。
此外,行列舞也成為性別互動的重要平台。男女舞者在舞步中互相接觸、交換位置,這種身體與視覺的互動既遵循禮儀,又蘊含曖昧與吸引的張力。
舞蹈與啟蒙思想的交會
1. 舞蹈作為「現代性」的象徵
啟蒙時代強調「理性、秩序與自然」,行列舞正好體現了這些價值。其舞步設計講究對稱與節奏,舞者需遵守規則、協調動作,這與當時對社會秩序與公民行為的理想不謀而合。
「行列舞」也象徵著一種新的文化態度:從宮廷的莊嚴儀式轉向更自由、開放與參與式的娛樂形式。這種轉變反映了18世紀社會結構的鬆動與文化權力的再分配。
2. 舞蹈與教育的關聯
在18世紀,舞蹈被視為紳士淑女教育的一部分。學習舞蹈不僅是為了娛樂,更是為了培養儀態、禮儀與社交能力。「舞蹈大師」因此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角色,他們在城市與鄉鎮中教授舞步、編排舞曲,並參與地方舞會的組織。
這些舞蹈教師往往與音樂家、劇場工作者有密切聯繫,形成一個跨越階層與地域的文化網絡。他們的活動促進了舞蹈風格的流通,也使地方文化與巴黎時尚保持同步。
「地方舞會」的歷史意義
1. 打破「巴黎」中心論
過去的舞蹈史研究多聚焦於「巴黎與凡爾賽」宮廷,忽略了省城與鄉鎮的文化活力。「地方舞會」也有其多樣性與創造力,這些舞會不僅模仿首都風格,也發展出獨特的地方特色。
例如,在奧爾良、南特、第戎等地,舞會常由市民階層主導,場地可能是市政廳、私人宅邸或公共劇院。這些舞會融合了地方音樂、服飾與社交習俗,展現出一種在地文化。
2. 舞會作為社會整合的機制
舞會不僅是娛樂活動,更是社會整合與「階層互動」的場域。「貴族、中產階級與富裕市民」在舞會中共處一室,透過舞蹈建立聯繫、交換資訊與鞏固地位。「行列舞」的集體性與互動性,使其成為促進社會流動與文化交流的有效工具。
此外,舞會也常與節慶、婚禮、宗教儀式等結合,成為地方社會的重要節點。透過舞蹈,個人得以進入「社群」,社群也得以再現其秩序與價值。
「行列舞」的歷史意義與研究價值
透過「行列舞」的歷史分析,揭示了舞蹈在啟蒙時代法國社會中的多重角色:它是娛樂形式、教育工具、社交儀式與文化象徵。舞蹈可視為理解18世紀社會變遷的重要線索,「行列舞」的流行不僅反映了審美與風格的轉變,更體現了社會結構、性別關係與文化權力的重組。透過舞蹈,我們得以窺見啟蒙時代的身體觀、社交禮儀與文化想像,也能更全面地理解「現代性」在地方社會中的具體實踐。
參考書目: Granger, Sylvie. “Introduction générale. La contredanse, reine du bal des Lumières : contribution à une histoire du bal dans les provinces”. Danser dans la France des Lumières. Renn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