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觀理巡行錄》是察地之術,那麼《知命布陣經》則是佈局之學。教育門中,凡涉學務者,皆知此經不可不修。此經三卷九式,首重識局、次重用人、終歸調勢。
懷德初修此經,便遇上一場名為「遴選」的無形比武。 青玄府轄下祭酒屆期退休,依制需辦理祭酒遴選,由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專家學者及政府代表共組遴選委員會,各方各執一票,各有情勢,各藏心法。 懷德初涉其局,仍抱一分理想,認為只要候選人履歷完整、教學歷練充分,自可順利遴任。
但當他列席第一次遴選籌備會議時,便知此局遠比表面複雜。 儒林代表明指:「我等須維護教師專業自主,不容某某祭酒繼續連任。」 家長代表回以:「我們重視學生學習權益、學習品質與親師互信,資歷不代表適任。」 政府代表則語氣平和,卻話中有骨:「制度需平衡公信力與地方共識,選誰都應依法有據。」 三方語氣未起波瀾,然話語背後,已現波濤。懷德心知,此非單一比序高下之爭,而是權責邊界、價值視角、地方勢力交錯的多維戰場。 他即以《知命布陣經》第一式「識局辨位」應對,先不入局而觀局。連日來,他研讀前幾屆遴選紀錄、了解地方聲量風向、請教師兄姊對候選人風評,並暗繪一張「三方動態勢圖」,記錄每位代表立場與可能轉折點。
次施第二式「佈點伏線」,他協調各校行政團隊令各候選人公開說明辦學理念;又與家長會代表面談,了解其隱憂所在,並主動協助彙整家長問題,作為討論佐證依據。
而最妙之處,在於他未替任何一方「說項」,卻巧妙讓每一方「說清楚自己要什麼」。這便是布陣經中第三式:「借語運勢」。
正式會議當日,各方本欲重申己見,懷德於資料簡報中出示三方共同關切的交集重點,並明列「不管選誰,都需面對」的現實條件:經費不足、學區競爭、教師流動率等。教師代表沉默數息,終說:「我們要的其實不是人選,而是對策。」家長代表亦嘆:「原以為是人選之爭,如今才知是信任之失。」府代表頷首:「若能合心為學,何懼名單異同?」最終,會議在無人強推的情況下,選出一位兼具資歷與溝通能力的中間人選。
懷德未投一票,卻使各票歸於平衡。 段師姊閱其紀錄,只留一評:「此役未出劍,陣已成;非靠招式,而憑觀心。」懷德知,《知命布陣經》之奧義,不在鬥勝,而在解勢;不在強壓,而在順勢導流;不在一人之術,而在眾意成局。
那夜,他於筆記中寫下此役感悟:「有權無心者,不足布;有心無勢者,不足議;得其理而不傷其人,斯為布陣之道。」 從此,每逢調任、協調、遴選,他皆先觀人觀勢,再定心定法,不妄進、不硬推,只求水到渠成。 這便是他初入人事江湖,所悟得的布陣之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