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門,凡新入門者,皆需修習一門基礎內功,名為《百式通文錄》。此錄不傳高深心法,不講謀略布局,只求一筆一畫皆準、一字一句無差。段師姊曾語重心長地說:「通文錄雖不顯威,卻是公門百技之源。若不通文,百事難成。」
但當他親身踏入公文實作之局,才知此術之難,遠勝他當年在街頭應對鬥毆、調解糾紛。 初期所擬文稿,總是遭石白月長官批回,紅字圈滿紙面,批語如刀——
「主旨未對應內文」、「行文方向錯置」、「附件未列於文中」、「起承轉合不明」、「格式雜亂無序」……
他起初還疑惑:「不就一篇文書,哪來這麼多規矩?」 師兄嘆氣說:「你以為這是寫作?不,這是制式運氣。每一句話都有其位階,每一個詞都代表立場。你若多用一字,可能是越權;少說一句,就是失責。」
懷德頓悟,《百式通文錄》不是文章學,而是權責學、禮法學,是文字中埋藏的制度密碼。 他開始蒐集府內歷年優良範例,自編為《通文抄經冊》,標註各式文體(如箋、簽、函、稿、單等)之起筆格式、內容展開、用詞習慣與附件標註邏輯,逐字研讀,反覆練筆。
他尤其苦練「三式」: 一為「標題對位式」,務求主旨清晰明確,並與內容呼應; 二為「附件伏線式」,須將附件於文內適時嵌入,案序號標註、排列整齊; 三為「轉陳過橋式」,即將上級意旨或他機關文意轉述融入,銜接不漏痕。 此三式,號稱《通文錄》之基本陣法,練成者,文稿無礙。
某日,教育門辦理一項突發性的專案回報,限時三小時內繳交一份完整報告,附上會辦意見、資料與財務核列。諸人皆面露難色,懷德自請操筆。他迅速從既有文檔中擷取格式,調整措詞,運用「標題對位式」對應計畫名稱與期程,再以「附件伏線式」嵌入基礎資料,最後運用「轉陳過橋式」,將師長意見以合宜方式銜接。 全案準時送出,核可通過,連帶府長官亦表示:「此文格式正、重點明、轉述得體。」
石白月端詳那篇報告,只輕聲說:「你手上這筆,雖未入通文之境,仍未遠矣。」
他回想自己初入門時,連「主旨」與「說明」段落如何分寫都混淆,如今已能在一頁紙中安置權責、體現精神、掌握立場、穩住節奏——這不只是寫,而是構築。 他更知,真正的《百式通文錄》,不在紙上,而在心中。
他開始練「無紙之稿」,於會議時即於腦中排列文結構,事畢可即時擬文;又開始觀察長官用詞習慣,調整語氣節奏,避免過長冗敘,強化開場精簡、結尾有力的筆法。 某夜,寫畢一份跨機關協調函,他閉眼沉思,喃喃自語:「文非僅載事,而是布局;語非為說理,而是定勢。」
他知,《百式通文錄》並無一百式,正因每一案、每一局、每一人所需皆異,唯有學通本義、懂得變化,方能無式勝有式。 也正因此,這看似最無俠氣的基礎內功,卻是讓他真正從「寫信的人」,修成「傳意的使者」——能以一筆傳達百事,能於千語之中定一義。 這便是文字江湖中的隱劍術,無招無聲,卻步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