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原生家庭有疙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我對原生家庭有疙瘩?別擔心,你不是唯一!😩💔

第一篇:為什麼我對原生家庭有疙瘩?別擔心,你不是唯一!🤯

親愛的你,是不是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種說不出的複雜感受?不是不愛,但就是覺得心裡有那麼一點「卡卡」的?🤔 也許是每次回家都覺得壓力山大,或是某些話題一聊就想逃跑,甚至會突然冒出:「天啊,我怎麼跟我爸/媽一模一樣!」然後嚇出一身冷汗?🥵

如果你有這些感覺,請先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因為,我要告訴你一個大秘密:你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 很多人,其實都跟你一樣,對原生家庭有著愛恨交織、難以言喻的情緒。這不是你的錯,更不代表你不孝,這只是你成長過程中,心裡留下的一些「小疙瘩」罷了!

💔 這種「疙瘩」很正常!你不是怪胎!

在我們這個社會,談論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似乎是個禁忌。大家總覺得家庭就該是溫馨和諧的港灣,一旦你對它有負面感受,就好像自己是個「異類」。但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 沒有完美的家庭: 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父母,也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運作模式、優點和缺點。
  • 成長的必然: 當我們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和生活經驗,自然會開始用不同的視角回看自己的原生家庭。這種「重新評估」,是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 情感的複雜性: 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情感,本來就是複雜的。裡面有愛、有連結,也可能有失望、不解,甚至是受傷。允許自己擁有這些多元的情緒,是健康的表現!

🧐 那些「卡卡」的感覺,可能來自哪裡?

你心裡那些說不出的「疙瘩」,可能源於一些你甚至沒有意識到的「小缺口」:

  • 愛的表達方式不一樣? 也許你的爸媽很愛你,但他們表達愛的方式,跟你期待的不一樣。他們可能不擅長言語表達,或是習慣用物質來代替陪伴,讓你覺得心裡總少了點什麼。
  • 「我」的需求被忽略了? 在成長過程中,你的某些內在需求(例如:想被理解、想被肯定、想有自己的空間)可能沒有被好好看見或滿足。久而久之,心裡就留下了小小的遺憾。
  • 長大後,你變了,家裡卻沒變? 當你走出家門,接觸了更廣闊的世界,你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可能發生了變化。但當你回到家,卻發現家裡的模式、爸媽的期待還是老樣子,這種「不協調」感,也會讓你感到不適。

💡 小結:允許自己有這些感覺,這是自我覺察的開始!

親愛的,有這些對原生家庭的複雜情感,一點也不代表你「有問題」!相反地,這是一種自我覺察的開始!它在提醒你:你的內心可能有些需求需要被看見,有些界線需要被建立。

允許自己去感受這些「疙瘩」,去思考它們從何而來,這是你走向更健康、更自在的自己的第一步!別再自責了,你已經很棒了!💪

下一篇,我們就要來深入探討,這些「卡卡」的感覺,在心理學和醫學上是怎麼解釋的,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有跡可循!敬請期待!✨

#原生家庭 #家庭關係 #情感複雜 #自我覺察 #育兒心法 #心理健康 #不孝 #家庭問題 #成長之路 #心裡疙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5會員
63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3
打造「依戀安全網」:讓愛在家庭中流動!👨‍👩‍👧‍👦💖 第五篇:打造「依戀安全網」:讓愛在家庭中流動!🌟 各位爸媽們,恭喜你堅持到「依戀理論」育兒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從認識依戀、理解原生家庭影響、到療癒內在小孩,現在,是時候將這些智慧融會貫通,打造一個堅不可摧的「依戀安全網」,讓愛在
2025/08/03
打造「依戀安全網」:讓愛在家庭中流動!👨‍👩‍👧‍👦💖 第五篇:打造「依戀安全網」:讓愛在家庭中流動!🌟 各位爸媽們,恭喜你堅持到「依戀理論」育兒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從認識依戀、理解原生家庭影響、到療癒內在小孩,現在,是時候將這些智慧融會貫通,打造一個堅不可摧的「依戀安全網」,讓愛在
2025/08/02
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從「心」開始,改變育兒模式!🩹🌱 第四篇: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從「心」開始,改變育兒模式!💖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勇敢地正視了「不安全依戀」可能帶來的育兒挑戰。今天,我們要進入最關鍵的環節:如何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從「心」開始,發展出更安全、更健康的育兒模式!這不
2025/08/02
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從「心」開始,改變育兒模式!🩹🌱 第四篇: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從「心」開始,改變育兒模式!💖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勇敢地正視了「不安全依戀」可能帶來的育兒挑戰。今天,我們要進入最關鍵的環節:如何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從「心」開始,發展出更安全、更健康的育兒模式!這不
2025/07/31
安全依戀的「超能力」:讓孩子成為自信小天使!😇✨ 第二篇:安全依戀的「超能力」:讓孩子成為自信小天使!🚀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聊到童年經驗如何塑造我們的依戀風格。今天,我們要來揭開依戀理論中最棒的「超能力」——安全依戀!當爸媽成為孩子最堅實的「港灣」和最勇敢的「基地」,你會發現,孩子就像被施
2025/07/31
安全依戀的「超能力」:讓孩子成為自信小天使!😇✨ 第二篇:安全依戀的「超能力」:讓孩子成為自信小天使!🚀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聊到童年經驗如何塑造我們的依戀風格。今天,我們要來揭開依戀理論中最棒的「超能力」——安全依戀!當爸媽成為孩子最堅實的「港灣」和最勇敢的「基地」,你會發現,孩子就像被施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我家不是你家,我家的事,不必外人過問及操煩。
Thumbnail
我家不是你家,我家的事,不必外人過問及操煩。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時候,跟家裡的人吵架,於是逃家朋友家一兩天晚上不睡大發牢騷,朋友或是朋友的家人,明著暗著,拐彎抹角的勸,不著痕跡將我們勸回去,回家時,心中帶著滿滿的歉意,覺得自己太敏感、太小題大作了。 當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有時跟公婆不合,有時看小姑小叔白目,有時很想打妯娌,種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時候,跟家裡的人吵架,於是逃家朋友家一兩天晚上不睡大發牢騷,朋友或是朋友的家人,明著暗著,拐彎抹角的勸,不著痕跡將我們勸回去,回家時,心中帶著滿滿的歉意,覺得自己太敏感、太小題大作了。 當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有時跟公婆不合,有時看小姑小叔白目,有時很想打妯娌,種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這些人不過是仰賴你做為完人的品質,著實是欺善怕惡的孝順版本而已。
Thumbnail
這些人不過是仰賴你做為完人的品質,著實是欺善怕惡的孝順版本而已。
Thumbnail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Thumbnail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