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對原生家庭有疙瘩?別擔心,你不是唯一!😩💔
第一篇:為什麼我對原生家庭有疙瘩?別擔心,你不是唯一!🤯
親愛的你,是不是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種說不出的複雜感受?不是不愛,但就是覺得心裡有那麼一點「卡卡」的?🤔 也許是每次回家都覺得壓力山大,或是某些話題一聊就想逃跑,甚至會突然冒出:「天啊,我怎麼跟我爸/媽一模一樣!」然後嚇出一身冷汗?🥵
如果你有這些感覺,請先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因為,我要告訴你一個大秘密:你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 很多人,其實都跟你一樣,對原生家庭有著愛恨交織、難以言喻的情緒。這不是你的錯,更不代表你不孝,這只是你成長過程中,心裡留下的一些「小疙瘩」罷了!
💔 這種「疙瘩」很正常!你不是怪胎!
在我們這個社會,談論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似乎是個禁忌。大家總覺得家庭就該是溫馨和諧的港灣,一旦你對它有負面感受,就好像自己是個「異類」。但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沒有完美的家庭: 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父母,也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運作模式、優點和缺點。
- 成長的必然: 當我們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和生活經驗,自然會開始用不同的視角回看自己的原生家庭。這種「重新評估」,是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 情感的複雜性: 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情感,本來就是複雜的。裡面有愛、有連結,也可能有失望、不解,甚至是受傷。允許自己擁有這些多元的情緒,是健康的表現!
🧐 那些「卡卡」的感覺,可能來自哪裡?
你心裡那些說不出的「疙瘩」,可能源於一些你甚至沒有意識到的「小缺口」:
- 愛的表達方式不一樣? 也許你的爸媽很愛你,但他們表達愛的方式,跟你期待的不一樣。他們可能不擅長言語表達,或是習慣用物質來代替陪伴,讓你覺得心裡總少了點什麼。
- 「我」的需求被忽略了? 在成長過程中,你的某些內在需求(例如:想被理解、想被肯定、想有自己的空間)可能沒有被好好看見或滿足。久而久之,心裡就留下了小小的遺憾。
- 長大後,你變了,家裡卻沒變? 當你走出家門,接觸了更廣闊的世界,你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可能發生了變化。但當你回到家,卻發現家裡的模式、爸媽的期待還是老樣子,這種「不協調」感,也會讓你感到不適。
💡 小結:允許自己有這些感覺,這是自我覺察的開始!
親愛的,有這些對原生家庭的複雜情感,一點也不代表你「有問題」!相反地,這是一種自我覺察的開始!它在提醒你:你的內心可能有些需求需要被看見,有些界線需要被建立。
允許自己去感受這些「疙瘩」,去思考它們從何而來,這是你走向更健康、更自在的自己的第一步!別再自責了,你已經很棒了!💪
下一篇,我們就要來深入探討,這些「卡卡」的感覺,在心理學和醫學上是怎麼解釋的,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有跡可循!敬請期待!✨
#原生家庭 #家庭關係 #情感複雜 #自我覺察 #育兒心法 #心理健康 #不孝 #家庭問題 #成長之路 #心裡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