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想說滑一下手機,看看有沒有訊息,結果一抬頭已經凌晨三點。原本打算放鬆幾分鐘,結果因為滑手機導致睡前冥想沒做,早起計畫泡湯,白天精神恍惚,然後陷入自責循環。
但你不會承認自己沉迷,只說那是一時的放鬆;也不會覺得自己失控,只覺得下次可以控制得更好。
人類有種奇妙的自信,無聲無息地存在著——你甚至察覺不到它的存在。就是這種「我應該沒問題吧?」、「這次應該可以掌控住吧?」的自我安慰,往往成了壞習慣、錯誤選擇、甚至災難性結果的開端。為什麼你總是高估自己?為什麼即使知道某件事是「雙面刃」,還是會覺得「我應該可以用得剛剛好、不會受傷」?
這樣的過度自信不只出現在滑手機這件小事上。讓我們來看看生活中更多「我控制得住」的經典陷阱。
五個「我控制得住」的經典陷阱
1. 熬夜追劇/玩手機:我只是放鬆一下
「就追一集就好!」
「我滑一下手機就睡!」
但一不小心,演算法讓你不斷沉迷其中,直到耳邊傳來鳥叫聲,手機開始發燙。
熬夜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年輕時都這樣過來的。但當注意力、記憶力、情緒穩定性全都因為長期睡眠不足而被拉低時,你會發現,原來這「小小的放鬆」代價不小。
如果說熬夜是對身體的透支,那麼下一個陷阱,就是對錢包的豪賭。
2. 投機性理財/投資:我算得很準,不會貪
加密貨幣、期權、短線進出,有時甚至連購買 NFT 都讓人覺得自己「判斷得不錯」、「抓到風向了」。
一開始小賺,信心倍增。但當市場反轉時,情緒一上頭,資金便一去不回,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控制力,只是不曾真正被考驗過。
這不只是財務損失,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我以為我很聰明,結果只是一時運氣好。前面賺的錢,後面全賠光了。」
金錢上的失控或許還能挽回,但當這種「我控制得住」的心態延伸到職場,影響的就是整個人生節奏。
3. 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我只是多負責一點
收到老闆深夜的訊息,心想:回一下就好,表現一下積極態度。週末還在處理專案,覺得:趁有靈感,不如先寫一點。
這些行為看似正面,實際上卻是無視工作和生活的邊界。當身心長期處於工作模式時,你會發現:不是你在駕馭工作,而是工作在駕馭你。
工作可以邊界模糊,但感情呢?當我們把同樣的「控制幻想」帶入人際關係,後果往往更加複雜。
4. 情感操控/自認情場高手:我知道自己在幹嘛
有些人覺得自己情感經驗豐富,可以「拿捏關係的分寸」,進退自如、不動真情。但事實往往是:以為自己沒愛上,結果陷得比誰都深;以為對方能承受曖昧,結果反目成仇。
愛情、關係這類雙面刃,從來不是可以精準駕馭的東西。你一旦低估了人性與情緒的力量,就很可能在不自知中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
除了情感關係,連最貼近身體需求的飲食,我們也常常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
5. 飲食控制/節食:我有紀律,不會過頭
減重、體態管理,這些看似正向的習慣,若沒有邊界,也可能走向極端。
「我可以只吃水煮雞胸肉,不會復胖。」 「我只是偶爾斷食,控制得住。」
但很多人不是暴食,就是焦慮性進食。表面上是紀律,其實是壓抑。自以為能掌控飲食,卻被飲食情緒化綁架。
看完這五個例子,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們總是重複同樣的錯誤?為什麼明明知道風險,還是覺得自己會是那個例外?
為什麼你總覺得「我是那個例外」?
問題不在行為本身,而在於對「掌控力」的幻想。
1. 控制錯覺
你總覺得自己對環境有高度掌控能力,哪怕這件事本質上是隨機的。像是覺得「我這次進場時機不錯,應該會賺」或者「我今晚滑手機滑一下就好,不會太久」——但事實是,你經常沒那麼有掌控權。
2. 選擇性記憶
你只記得那幾次「控制成功」的經驗,卻忘了大多數時候,其實根本沒控制住。那些滑手機滑太久的夜晚、失控的投資決策,早就被自己選擇性遺忘了。
3. 自我行為正當化與認知失調
即使發現自己錯了,也會自我安慰:「這是例外」、「我只是最近比較累」,讓自己繼續在風險邊緣跳舞。
4. 社會文化影響
從小被灌輸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問題是:過度自信,反而讓你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界限與盲點。
你以為的能力,其實是風險管理的錯覺
真正的能力,不是控制一切風險,而是知道哪些風險不該碰、什麼時候該停手。
但多數人卻把「短期沒出事」當作「我很會控場」。滑手機這週沒事、這個月沒事,但長期睡眠剝奪累積下來,可能拖垮你的專注與記憶;投資一兩次賺錢,並不代表你能穩定獲利。
當問題還沒爆發時,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你還沒被現實狠狠地提醒而已。
既然知道問題所在,那麼該如何破解這個「我控制得住」的陷阱呢?
如何避免「我控制得住」的陷阱?
知道問題存在,是第一步;知道如何設限,是成熟的開始。以下是四個具體的防範策略:
1. 設立明確界限
不是模糊說「不會太晚睡」,而是具體設定:「晚上11點關機,12點前入睡。」
2. 事前設想最壞情況
如果失控怎麼辦?有備案嗎?(例如投資前先想好最大可承受損失)
3. 找人提醒你
親密朋友、伴侶、甚至教練,可以作為反思與提醒的他人鏡子。
4. 運用工具輔助
App 記錄使用時間、財務帳本、設定提醒器,讓「界限」外部化、具體化。
但光有策略還不夠,你需要的是立即可行的具體行動。
真正的掌控,從今天開始
你總想證明自己能駕馭風險、管好情緒、拿捏得當。但成熟不是全能,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極限。
真正強大的人,不是相信自己能掌控一切,而是知道什麼不該碰。與其一再自信地下場冒險,不如誠實面對那個其實沒那麼穩的自己。
因為控制,不是從相信開始,而是從設立邊界開始。
立即行動清單:今晚就能開始的 5 個改變
1. 睡前數位排毒
- 設定手機「睡前模式」
- 準備一本紙質書或筆記本,取代睡前滑手機的習慣
- 連續一週在 11 點前關機
2. 投資風險控制
- 設定投資上限,每月投入金額不超過收入的 10%
- 將 50% 資金投入穩健型投資(如定期定額基金)
- 投資前先問自己:「如果資金全部虧光我能承受嗎?」
3. 工作邊界管理
- 設定「工作通訊時間」,晚上 8 點後不回工作訊息
- 設置標準回覆模板:「您的訊息已收到,現在是下班時間,我將於明天9:00後回覆您,感謝您的理解!」
- 如果你的工作是責任制,建議週末至少有一天完全不碰工作相關事務
4. 關係界限設定
- 誠實告知對方自己的感情狀態和期望
- 避免在情緒不穩定時做重大關係決定
- 每段關係都有明確的定義和期待
5. 飲食健康管理
- 採用「80/20 法則」,80% 時間健康飲食,20% 時間允許放鬆
- 找專業營養師諮詢,制定個人化飲食計畫
建立你的「控制力檢測表」
每週問自己這五個問題:
- 這週我有哪些「我控制得住」的想法?
- 實際結果和預期是否一致?
- 如果失控了,我有什麼備案?
- 有沒有人可以提醒我注意風險?
- 我設定的界限是否具體可執行?
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有能力選擇不做什麼。
當你學會設立邊界、承認極限,反而能獲得更大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建立在現實基礎上,而非幻想之中。
從今天開始,不再相信「我控制得住」,而是相信「我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