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停止拖延症,先放下滑手機的耍廢行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工作量ㄧ多,空閒時刻甚至晚上睡覺前反而拿起手機,對著好笑影片一看再看。不知不覺中,竟然超過應該睡覺的時間,導致睡眠不足。這樣的情況延續三四天,直到昨天身體出現頭暈的狀況。

明明事情一堆,為什麼反而更多的是滑手機耍廢行為呢?!看到方言出版的這本書 #停止拖延症的情緒行為動力學 ,馬上拿起研究,找出自己拖延的原因。

情緒行為動力學,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其實是一種動態的相互影響關係。

負向情緒與拖延行為

書中分析造成拖延症的幾種個體情緒和行爲,然後再提出改善情緒和調整行為的方法。其中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種是負向情緒造成拖延行為。例如:自我要求完美反而做不好自責(認知偏差)、耍廢行為、期望值、多元選擇、擔憂、自我評斷等等。

正向情緒與積極行為

另一種是改善調整為正向情緒,而後創造積極行為,讓目標達成的行動自動化生成。例如:強化內在動機、視覺化效果、創造群體壓力、10-10-10法則提醒自己、減少發散注意力、任務拆解、建立計分板的適當享樂機制、創建每日系統(不要一直想著規劃,直接列清單去做就對了)。

未來與現在的自我落差

其實,拖延習慣來自於對「時間不一致」的報酬想像。一個是未來自我,一個是現在自我。我們很容易去想自己未來的美好狀態,卻忽略只有現在的自我可以執行和展開行動。而偏偏,現在的自我只想要立即的滿足,獲得回報和享樂。人的心理都有趨樂避苦的習慣,所以我們會寧願先滑手機的耍廢,也遲遲無法開始上工,就是因為覺得上工是件辛苦事。

適時中斷專注力

書中有個非常好的建議,就是適當的放下注意力讓腦袋放鬆。不要在休息的時候看社群媒體上的好笑可愛影片,那會一直一直接著看下去。而是站起身來喝杯咖啡,好好享受咖啡的溫暖香氣,「讓腦袋減輕運作,揮別耍廢行為」。當身體可以睡飽足夠時數,比起切斷的睡眠更能補充身體機能,思緒也會更清楚,更能抓準目標。另外建議創造每日固定作息,也讓我想起例如村上春樹的寫作日常,自動化生產,就算沒有想法也要坐在書桌上。

打造內建行為更接近成功

比起不斷的動腦規劃分析,不斷的自我評斷下停滯不前;內建系統化行為更能拉近與成功的距離呀!


內容來源:

《停止拖延的情緒行為動力學》

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s著

方言出版集團

2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