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平日晚上,工作一結束,你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連晚餐都懶得弄,癱在沙發上滑著手機。
手機螢幕上的人似乎都過得比你精彩——有人在海島度假,有人剛換新車,有人買房裝潢精緻,還配上一句「好好生活的樣子」。你一邊羨慕,一邊心虚,好像自己再怎麼努力,都還不夠。
你會想:「是不是我還不夠拼搏?還不夠好?」但會不會,其實不是我們太貪心,而是我們根本搞錯了努力的方向?
欲望是推動一個人前進的引擎,但也可能是壓垮一個人的枷鎖
人有欲望,並不是壞事。
我們希望住得舒服一點、穿得好看一點、讓家人過得輕鬆一點——這些都沒問題。欲望給我們目標,也給我們動力。
但問題出在,當「想要」變成「一定要」,當原本的「想更好」變成「不能輸」,事情就開始變質了。
我們會一邊努力、一邊焦慮,永遠覺得還差一點點、還不夠。而那些原本應該讓生活更好的慾望,最後變成壓力,把生活擠得喘不過氣。
從「想過好生活」到「被生活追著跑」
大學時期的社團學姐,在三年前換了一份收入更高但工時更長的工作,理由是想換個更大的房子。
起初看她興致勃勃地看房、裝潢、添購家具,的確感覺是朝「更好的生活」邁進。
但後來,她的生活開始變成這樣:幾乎天天加班、假日也要去辦公室處理工作的事。整日睡不好,偶爾還會肚子痛。那個環境精緻的新家,反而變成她最少待的地方。
有一次她跟我說:「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只知道不能停,不然房貸、開銷、生活,全部會崩掉。」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時候我們以為在「經營生活」,其實是在被生活追著跑。而這個「好生活」的模樣,是我們真心想要的嗎?還是被別人的選擇、社會的標準推著走?
當努力,變成一場形象維護
現在的社群媒體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
你可能只是想簡單吃頓飯,但看到別人在米其林餐廳打卡,你就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太隨便。你本來滿意現在的手機,但看到人家換了最新款,你突然也想換。
我們常常不是為了真正的需要,而是在維持一種「看起來過得不錯」的樣子。
這種「努力」,其實是為了別人的眼光,為了那個虛構出來的「理想形象」。但久了,你會發現,那不是滿足,那是疲憊。那不是生活,那是表演。
幸福不是跑得快,而是懂得什麼時候停下來
有次搭車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一對老夫妻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什麼也沒做,就是靜靜地坐著。
他們不說話,卻看起來很自在。沒有手機,沒有焦慮,也不急著去哪裡。
那畫面讓我忽然想到:幸福或許不是要跑得比別人快,不是要做更多、賺更多,而是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停、該慢、該放下。
有些滿足,是在減少而不是增加之後才會出現。有些快樂,是在退一步、讓出空間之後,才會靜靜冒出頭來。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不是努力不好,而是我們太常忘了——努力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因為當我們拼命去追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別人眼中的樣子,那麼再怎麼拚,也只是跑向更遠的空虛。
所以,下次當你準備為了「更好的生活」多做一點、多撐一下,不妨先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當你覺得自己正在努力生活,卻不知為什麼越來越疲憊,或許應該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