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鐵路」。
最近重新翻閱了一本非常有啟發性的書,叫做《未來地圖》(Connectography),是全球戰略顧問帕拉格・康納(Parag Khanna)所寫。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
「連結性,已經取代地理位置,成為決定未來發展與文明競爭力的最重要指標。」
我們現在總覺得世界變快,是因為有了 5G、雲端、AI;但其實早在人類進入數位時代之前,就已經經歷過一次「連結革命」。
那就是——鐵路的誕生。從過去的經驗來展望未來,也可以發現好多相似之處。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主題跟您分享兩個特別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鐵路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連結文明的基礎
想像那個馬車和帆船還是主流運輸的年代——
從倫敦運一批貨物到巴黎,可能要花上幾週;
從紐約到芝加哥,也許要繞遠路、靠天吃飯。
直到有一天,鐵軌鋪下去,一切開始改變。
貨物不再受限於天氣,訊息能更快傳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壓縮。
鐵路所帶來的,從來不只是「移動」這麼簡單,
它讓人類第一次真正體會到「連結」的力量。
從商業流通、文化交換、社會組織,甚至城市結構的重組,
我們所熟悉的現代生活,其實正是鐵路打開的那扇門。
—
第二層啟發:懂得運用新工具的人,才是真正的開創者
鐵路誕生初期,有一群人特別值得注意。
他們不只是建設者,更是第一批「懂得使用新工具改變產業邏輯」的人。
像是康內利厄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詹姆斯・J・希爾(James J. Hill)等「鐵路大亨」,
他們看見的,不只是眼前的鋼軌,而是:
- 怎麼讓貨運翻倍;
- 怎麼重整城市之間的市場關係;
- 甚至創造全新的供應鏈與物流生態。
因為他們懂得:
每一次連結方式的革新,都在悄悄重寫世界的規則。
正如《創新的兩難》作者克雷頓・克里斯坦森所說:
「破壞式創新的關鍵,不是新技術,而是它如何改變使用者行為與市場邏輯。」
從鐵路到電報,從電報到網路,再從網路到 AI,
每一波技術浪潮的重點,從來不是工具本身出現的那一刻,
而是誰願意成為第一批理解並嘗試的人。
—
所以,我們開始問自己: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是否還保有那種「持續學習的熱情」?
不需要每次都跑在最前面,
但只要保持好奇、保持彈性、保持打開的狀態,
也許當下一條鐵路鋪下來時,我們就能及時搭上那班車。
—
親愛的你呢?
你對於「鐵路」有什麼不同的體會?
你是否也曾經在某一刻,因為「看見了連結的可能」,而跨出了一步?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
祝願你有個乘風而行、穩穩前行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