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信主題:過去的創傷或遺憾一直揮之不去,無法向前走。
📨 讀者來信小書房您好:
我常常覺得自己被一段過去困住了。
有時候是那段沒說出口的道別,有時候是曾經做錯的選擇,也有時是別人帶來的傷,但無論是哪一種,過了這麼久,它們還是像影子一樣跟著我。
有些朋友說「你該放下了」,但我真的放不下。
我也試著做新的事、認識新朋友、轉換環境,但心裡總有一塊地方,好像一直留在過去。
我想問:是不是有些人,真的永遠無法向前走了?
——一位還活在回憶裡的朋友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你的信讓我很想抱一抱你。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向前走,而是那段「傷」沒有被好好看見、好好對待過。
就像一塊布,如果破了但沒有補好,再怎麼洗、怎麼曬,它還是會在那裡裂開。
這週我想和你分享三個人的故事,他們都曾面對過深刻的創傷或遺憾——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傷,有些是自己造成的,有些是時間留下的痛。他們的選擇不同,也許能陪你找到自己的節奏。
✨ 第一位,是海倫・凱勒。
她在嬰兒時期因病失去視力與聽力。成長過程中,她曾經暴躁、自閉、絕望,因為她無法表達、無法被理解,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活著。
直到她遇見莎莉文老師,學會用手語感受世界,那一刻不是她創傷痊癒了,而是她開始找到一種「和世界重新連結的方式」。
後來,她不只學會了讀書、演講,還為弱勢族群發聲。她曾說:
「我生命中最大的悲劇,不是失明,而是失去希望。」
她教我們:如果創傷揮之不去,那就讓它變成你與世界對話的起點。你不能選擇傷從哪裡來,但你可以決定它往哪裡去。
✈️ 第二位,是伊莉莎白・吉爾伯特。
你可能看過她的書《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她是一位作家,當人生看起來正規又平穩——結婚、有房、有工作時,她卻感到無比空虛,像是被困在一個自己不再相信的故事裡。
那是一場無聲的崩潰,她經歷了離婚、憂鬱、自責,然後選擇放下原本的一切,開始一趟橫跨義大利、印度與峇里島的旅程。
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重新問自己:我還剩下什麼?我還想要什麼?
她教我們:
「你要對自己誠實,不是關於別人對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想怎麼活下去。」
她讓我們看見:創傷不是一個結局,有時反而是人生轉向的路標。
🛤 第三位,是村上春樹。
他的小說常出現失去、沉默、甚至不完整的關係。他的主角們經常在生活裡繼續走著,卻總帶著一段未完成的過去。
但村上沒有急著「治好」這些傷。他選擇寫作、跑步、做早餐,日復一日地在日常裡為自己保留一個安靜的位置。
他曾說過類似的概念:
「有些痛不會離開,但你可以學著和它一起活著。」
他教我們:不是所有的傷都要被解釋,也不是每個遺憾都要找出答案。你只需要找到一個讓自己能呼吸的節奏,慢慢走。
親愛的你,
有些創傷,也許永遠都會留下痕跡,但這不代表你永遠要活在那個痛裡。
這真的很不容易,坦白說,換作是我們自己可能也很難做到。
但我們可以參考看看今天找到的三個方向,一起想想看有什麼抓手。
你可以像海倫一樣,把痛變成光;
像伊莉莎白一樣,換個故事繼續寫;
或像村上一樣,不必說服全世界,也不急著好起來,只是安靜地繼續走。
你不需要先變得完整,才值得前進。
因為你是你,我們覺得這才值得。
企鵝不捨小書房 敬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