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個人臨終時的相貌、氣色、狀態,從這些死相可以推知此人來生是生於善道或惡道,這是佛教大乘與小乘教法中共同接受與承認的一種觀點或經驗法則。以下為佛教不同經典的偈頌對於臨終狀態的描述,讓我們能更了解死亡時的狀況。

Photo by Bret Kavanaugh on Unsplash
惡業人風大先去故身動,火大先去故身熱,
善行人地大先去故身靜,水大先去故身冷。
─ 出自 大智度論。
偈頌說明:
🔸惡業多者:臨終時風性強,身體活動多,氣息躁動,呈現「身動、熱」狀。
🔸善行多者:臨終時地、水性穩,身體寂靜、涼爽,顯得安詳。
於命終位於何身分中識最後滅?
頓命修者,意識身根欻然總滅。
若漸死者,往下人天於足臍心如次識滅。
謂隨惡趣,說名往下,彼識最後於足處滅。
若往人趣,識滅於臍。若往生天,識滅心處。
諸阿羅漢,說名不生。彼最後心,亦心處滅。
─出自《俱舍論》第十卷
偈頌說明:人在臨終的時候,意識會最後在哪個身體部位消失呢?
對於「命終迅速」的人(指突然死亡或定力高深者),他們的意識與身體的感官功能會同時、瞬間全部斷滅。如果是「漸漸死去」的人(比如病死、衰老等),那麼根據他來生趣向的不同,意識會依順序在不同部位消失:
🔸墮入惡道(下趣)者,意識從腳最後滅;
🔸生於人道者,意識從肚臍最後滅;
🔸生於天道者,意識從**心臟(胸口)**最後滅。
🔸至於阿羅漢(已證得解脫者),他們不再受生死輪迴,稱為「不生」。他們的最後一念(識),也是在心處(胸口)滅亡。.
一驗生人中,若作善之人將死時,先自足冷至臍,臍上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人中。
二驗生天上,若作善之人,頭頂皆溫,而後氣盡者,即生天上。
三驗生餓鬼,若自頂冷至臍,腰下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餓鬼中。
四驗生畜趣,若自頂冷至膝,膝下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畜趣中。
五驗生地獄,若自頂冷至足,足底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地獄中。
六驗入涅槃,若羅漢聖人入涅槃,或心或頂數日皆溫者是也。
─ 出自諸經要集十九依瑜伽論立死相之六驗
偈頌說明: 如果一個生前行善的人臨終時,身體從腳開始變冷,冷到肚臍,但肚臍以上仍然溫熱,最後才氣絕,那麼他將會投生為人。如果行善的人臨終時,頭頂仍保持溫熱,最後才氣絕,那麼他將會升天為神(生於天界)。若臨終時身體從頭冷到肚臍,而腰以下仍有溫熱,然後才氣絕,那麼他將會墮入餓鬼道。如果身體從頭部冷到膝蓋,而膝蓋以下還有餘溫,最後才氣絕,那他來生會變成畜生(如牛、馬等)。如果身體從頭一直冷到腳底,但腳底仍溫熱,然後氣絕,那麼他將會墮入地獄道。若是已證果的阿羅漢聖人,在入涅槃後,心口或頭頂在數日之內仍保持溫熱,這就是涅槃相,表示他已超脫輪迴,不再受生死。
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
二者至於心,一處同時捨。
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
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本偈頌出自 大正藏《八識規矩》補註卷下: 總括經論。
偈頌說明:
這首偈頌出自《八識規矩補註》卷下,是說明「死時業力牽引神識出離身體的部位」,進一步描述善惡業力對「投胎去向」的影響。
🔸「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
人的身體臨終時會逐漸冰冷,冷從四肢開始向內集中。
如果此人多行善業,那麼冷的現象會從下半身開始往上冷;
如果多造惡業,冷則會從上半身開始往下冷。
* 這是根據觀察得來的經驗法則,象徵善業使神識往「上界」投生,惡業使神識往「下界」墮落。
🔸 「二者至於心,一處同時捨」
不論善惡業重,最後冷至心臟部位,心為神識最終捨離之處。
當人死亡時,神識會在一個地方、同一時刻捨離身體。
* 表示死亡是一剎那的現象,不是逐漸散掉,而是由業力決定從某一處出離。
🔸 「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這句是說明神識從哪個部位離開身體,就象徵將投生的去處:
「頂聖」:如果從頭頂出離,是最高的去處,表示將生於聖者境界,如阿羅漢或菩薩等。
「眼生天」:從眼睛出離,表示將生於天界,享福報。
「人心」:從心臟出離,是生為人道的標誌。
「餓鬼腹」:從腹部出離,則墮入餓鬼道,受飢渴之苦。
「旁生膝蓋離」:從膝蓋出離,將轉生為畜生道(旁生)。
「地獄腳板出」:從腳底出離,是最下劣的,表示墮入地獄道受苦。
這首偈頌用簡練的語言,說明了人死時身體變冷的方向、神識捨離的位置與來生去處之間的關聯。它強調了善惡業的力量,會直接影響下一世的投生地,因此提醒人們要重視當下的善惡行為。
(這是唯識宗傳統的說法,《八識規矩頌》為唐代玄奘門下弟子窺基所作,這一說法常見於助念團與中陰身教法中。)
總結 :
《俱舍論》站在"識的生滅根本機能(心)"來觀察;《八識規矩頌》則從識出離的身體部位來推斷其業力趣向。簡單說,一個是識在哪裡「斷」(俱舍論),一個是識從哪裡「出」(唯識說)。
助念、中陰觀察、助緣判定等,大多採用《八識規矩頌》的說法,因為:它對識的出處與往生去向有明確對應;實際觀察病人身體冷熱變化與去處的聯繫比較明顯。故助念團體、藏密、中陰教法等,多依此頌來觀察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