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緣起經》是緣起三經的第一部,由唐朝玄奘法師譯。本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冊〈一二四經,頁五四七〉,文約九百多字。本經是佛陀為諸比丘說緣起的自性義和差別的意義,並明確指出無明的定義。本經與《增一阿含經》第四十六卷<放牛品>第五經義同,差別在<放牛品>第五經文後有佛告誡阿難勿輕視此十二因緣法,並說自己初成道,乃以思惟十二因緣,降伏眾魔,除無明而得慧明,應奉持修學十二因緣法。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取經圖(公有領域)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天人等俱。爾時,世尊告苾芻眾:「吾當為汝宣說緣起初差別義,汝應諦聽,極善思惟,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這是我所聽聞的:
當時佛陀住在室羅筏(羅浮山),於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數聲聞、菩薩及天人等聚集在一起。當時佛陀對出家僧眾說:「我要為你們講解有關緣起之“初義”和“差別義”。你們要認真聆聽,仔細思考,我現在為你們分別說明。」
苾芻眾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出家人們說:「好的,請開示,我們很願意聆聽。」
佛言:「云何名緣起初?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蘊集,如是名為緣起初義。
佛陀說:「什麼是“緣起初義”?意思是:因為“這個”有,所以“那個”就有;因為“這個”生,所以“那個”就生。具體說,就是無明帶來行(造作),行帶來意識,意識帶來身心,身心帶來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帶來接觸,接觸帶來受,受帶來愛,愛帶來取(貪取),取帶來有(存在),有帶來生,生帶來老死,進而產生憂、悲、苦、憂、惱。這就是所謂純粹的大苦聚集,這便是緣起的“初義”。」
「云何名為緣起差別?謂無明緣行者,云何無明?
佛陀接著說:「什麼是‘緣起差別義’?也就是無明引發行。那麼,什麼是‘無明’呢?」
謂於前際無知,於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
不知道過去(過去世是怎樣來的),不知道未來(未來會怎樣),也不知道過去和未來的整體因果關係。對自己的內在不了解,對外在世界也不了解,對內外整體的關係更是一無所知。
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
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業)會帶來後果,不知道這些後果(異熟)是怎樣形成的,也不知道業與果之間的關聯。
於佛無知,於法無知,於僧無知;
對佛陀、佛法、僧團沒有認識與理解。(缺乏對三寶的認識與理解)
於苦無知,於集無知,於滅無知,於道無知;
不知道什麼是苦,不知道苦從哪裡來,不知道苦怎麼止息,也不知道解脫的方法(四聖諦完全不懂)。
於因無知,於果無知,於因已生諸法無知;
不了解事物的因、不知道結果,也不明白因已形成的各種現象是怎麼來的。
於善無知,於不善無知;於有罪無知,於無罪無知;
分不清什麼是善(良善行為),什麼是不善(有害行為)。不明白哪些行為是有過錯的,哪些是無過錯的。
於應修習無知,於不應修習無知;
不知道哪些法門或修行應該學習,也不知道哪些不應該學。
於下劣無知;於上妙無知;於黑無知,於白無知;
不了解什麼是低劣(惡性、墮落的)境界,也不了解什麼是高尚(清淨、解脫的)境界。不知道什麼是“黑”(有染污的行為),什麼是“白”(清淨善行)。
於有異分無知,於緣已生或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
不了解眾生間的差別(業力導致的不同命運),對因緣所生法,特別是「六觸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對應境界的接觸)也無法如實了解。
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癡無明黑闇,是謂無明。
總之,對這些各方面都缺乏正確理解與智慧,沒有清楚的觀察與見解,陷入愚癡與無明的黑暗之中,這就叫作「無明」。
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為行。
那什麼是「行」呢?行有三種: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心意的行為,這三者就叫作「行」(即造作)。
「行緣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是名為識。
行會導致識的生起,那麼什麼是「識」呢?所謂識,就是六種識的總稱:眼識(看到東西的辨識力)、耳識(聽聲音的辨識力)、鼻識(聞氣味的辨識力)、舌識(嘗味道的辨識力)、身識(感覺身體觸覺的能力)、意識(心念的認知)。這六種就叫做「識」。
「識緣名色者,云何為名?謂四無色蘊:一者受蘊,二者想蘊,三者行蘊,四者識蘊。云何為色?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色前名總略為一,合名名色,是謂名色。
識會導致「名色」的生起,那麼什麼是「名」呢?「名」是指四種無形、無色的心理作用:感受(受)、想像或記憶(想)、意志行動(行)、和意識(識)。
那麼什麼是「色」?就是一切有形的物質,包括四大元素(地、水、火、風)以及由四大所構成的身體等物質。把這些心理作用(名)和物質(色)合起來,就稱為「名色」。
「名色緣六處者,云何六處?謂六內處:一眼內處,二耳內處,三鼻內處,四舌內處,五身內處,六意內處,是謂六處。
名色會導致六處的生起,那麼什麼是「六處」呢?指的是身體內部的六種感官根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觸覺)、意根(心意)。這六個就是「六處」。
「六處緣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一者眼觸,二者耳觸,三者鼻觸,四者舌觸,五者身觸,六者意觸,是名為觸。
六處會導致接觸的生起,那麼什麼是「觸」?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接觸對境時產生的感受與反應,這六種就叫做「觸」。
「觸緣受者,云何為受?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名為受。
接觸會導致感受的生起,那什麼是「受」呢?感受分三種: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既不快樂也不痛苦的中性感受,這三種就是「受」。
「受緣愛者,云何為愛?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名為愛。
感受會導致愛的生起,那什麼是「愛」?愛分三類:對欲界的愛(物質享受)、對色界的愛(微妙形體的愛)、對無色界的愛(非物質存在狀態的執著)。這三種就是「愛」。
「愛緣取者,云何為取?謂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見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語取,是名為取。
愛會導致執取的生起,那什麼是「取」? 取有四種:
- 對五欲(色、聲、香、味、觸)的執著,叫做欲取;
- 執著錯誤見解,叫見取;
- 执著戒律或苦行能得解脫,叫戒禁取;
- 執著有一個“我”的觀念,叫我語取。這四種合起來叫做「取」。
「取緣有者,云何為有?有有三種,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
執取會導致「有」的生起,那什麼是「有」?「有」分三種:
- 欲界的存在(一般人類與動物的存在狀態);
- 色界的存在(修禪定後達到的更高層次身形存在);
- 無色界的存在(進入深層禪定的無形界)。這三種叫做「有」。
「有緣生者,云何為生?謂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類,諸生等生趣,起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起、命根出現,是名為生。
「有」會導致「生」的發生,那什麼是「生」?所謂「生」,就是眾生根據自身的業力與執取,於各種不同類別(如人、天、畜生等)之中投生,並產生身心的運作(五蘊),獲得生命的空間、處所、身體、知覺與命根,這就叫做「生」。
「生緣老死者,云何為老?謂髮衰變,皮膚緩皺,衰熟損壞,身嵴傴曲黑黶間身,喘息奔急,形貌僂前,憑據策杖,惛昧羸劣,損減衰退,諸根耄熟,功用破壞,諸行朽故,其形腐敗,是名為老。
生命會導致「老與死」的發生,那什麼是「老」呢?就是頭髮變白、變少,皮膚鬆弛起皺,體力衰退、功能減弱,身體彎曲、背駝,皮膚出現黑斑與斑點,呼吸急促,身形前傾,需要拄杖才能行走,記憶模糊、身體虛弱,感官功能衰敗,行動能力受損,一切身心活動逐漸退化,整個外形明顯敗壞衰老,這就叫作「老」。
云何為死?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類,終盡壞沒,捨壽捨煖,命根謝滅,棄捨諸蘊,死時運盡,是名為死。此死前老總略為一,合名老死,如是名為緣起差別義。
那什麼是「死」呢?就是每一個眾生,在其生命形態中,生命走到盡頭,身心壞滅,捨棄壽命、捨去身體的溫度,生命的根本力量(命根)消失,五蘊(身心)被捨棄,氣息斷絕、生命活動完全終止,這就叫作「死」。老與死是一連貫的過程,總括起來合稱為「老死」,以上這些就是「緣起差別義」的說明。
「苾芻!我已為汝等說所標緣起初差別義。」
佛陀說:「比丘們!我已經為你們詳細解說了什麼是『緣起的初意』與『緣起的差別意義』。」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聲聞、菩薩、天人等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信受奉行。
當佛陀講完這部經後,所有在場的聲聞(修行者)、菩薩、天人等聽聞之後都非常歡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法喜與震撼,信受奉行佛所說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