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國際創新論壇中,Ethan——一位剛滿30歲的金融科技創業者——原本只打算參加幾場與人工智慧風控相關的研討會。然而,當他隨意走進一場名為「藝術與未來城市」的沙龍時,一切都改變了。
台上,一位義大利當代藝術家正在討論色彩如何影響人類在城市空間中的情緒反應。Ethan一開始滿頭霧水:這和我的工作有什麼關係?但他還是坐了下來。會後,他鼓起勇氣走上前說:「我做金融科技的,但你剛才談到的情感設計,讓我想到,我們的產品也許可以更有人性一點。」
藝術家點點頭:「金融業為什麼不能更有人情味?」這場意外的對話,就像一顆種子,在Ethan心中發芽。他開始接觸設計心理學、閱讀與自己專業毫無關聯的書籍,甚至找來社會學家一起做用戶研究。他說:「我才發現,原來我把自己困在一個很小的框裡,還誤以為那就是全世界。」
承認無知,是智慧的開始
我們羨慕那些走得快、看得遠的人,但內心總有個聲音在阻止我們:
「我不是那種人。」
「我沒有那種背景。」
「那不是我該碰的領域。」
這些聲音聽起來像理智,其實是恐懼——恐懼犯錯、恐懼失敗,甚至恐懼看見一個更大的自己。
真正困住你的,從來不是能力,而是你對自己能做什麼的那種限制性認知。
重新定義自己的可能性
我們需要打開的,不只是眼界,更是對自己的定義。因為格局大的人,不是懂得多,而是願意理解得更廣、更深。
「格局」不是一種展示出來的氣度,而是一種內在的選擇:你選擇不急著對未知下判斷,你選擇跨出舒適圈與不同世界對話,你選擇以尊重、好奇、謙卑的態度前行。
格局,是一種看見更多可能性的能力。這種能力會慢慢成為你生命的底氣,讓你不再只是為自己活,而能成為連結他人、影響世界的橋樑。
從今天開始的三個實踐
每週主動接觸一個非專業領域的內容
閱讀一本跨領域的書、看一部紀錄片、參加一場你平常不會參加的講座。練習讓自己不舒服,就是擴張的第一步。
主動找不同背景的人聊天
與設計師聊科技、與藝術家聊商業、與學生聊未來。你會發現,看事情的方式有千萬種。
練習觀察自己內心的抗拒感
每當你想說「這不關我的事」時,先停三秒問自己:「真的嗎?」
你無需一夜之間成為視野寬廣的超人,但你可以從今天起,不再困住自己。
因為你願意走多遠的路,就看你願意打開多大的格局。改變的起點,是相信自己可以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