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公元前2世紀)發明,但大規模、廉價的紙張普及則是在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約公元105年)之後。
A. 紙出現前,道士用什麼?
在紙出現、普及之前,道士和巫者主要用以下幾種材料畫符:
1️⃣ 竹簡/木牘:把竹片或木板削平後,刻上或寫上符號。2️⃣ 帛書:用絲帛,這是貴族、皇室常用的材料。
3️⃣ 金屬/玉石:重大祭祀時,會刻符於銅、鐵、玉、石,作為永久的法器。
4️⃣ 泥土、灰燼、沙土:有些符不需要留存,可以即興畫在地上或壇上,用完即抹。
5️⃣ 水符、灰符:用灰或朱砂寫在水面、或溶入水裡飲用。
6️⃣ 獸骨、甲片:更古老的時候,甚至用骨頭、龜甲刻符。
隨著紙的普及,因其輕薄、便宜、易書寫、易焚燒的特點,很快取代了竹簡和帛,成為道士畫符的主要材料。
B. 符紙為什麼是黃色?
符咒又為什麼是紅色?
黃紙
符籙最常見的載體是黃紙,或黃色絲綢。這與道教崇拜黃色有關,黃色在五行中代表中央,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東漢末年張角率領太平道起義,便以黃巾為標誌,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足見道教對黃色的尊崇。
硃砂與煙墨
書寫符籙的材料主要是硃砂和煙墨。硃砂因其紅色被認為具有陽氣,能驅邪避穢,是書符的首選。墨則多用於塗符邊。
C.總結來說
紙未發明或未普及之前,道士並不因此而無法畫符,而是靈活運用當時可得的材料,如竹簡、木牘、帛書、玉石、灰土、水面等,甚至直接刻在地上或器物上,來完成符咒的施法與傳遞。
隨著紙的出現和普及,憑藉其輕便、易焚、易書寫的特性,迅速取代了早期材料,成為符籙的主要載體。而之所以常用黃色紙張、紅色硃砂,也正是因為道教對黃色、紅色所象徵的中央、陽氣與驅邪意涵的尊崇與信仰的體現。因此,從材料的演變可以看出,道士畫符既承襲古代的祭祀文化,也因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與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