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挑戰了一貫以來「省錢至上」的觀念,讓人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值得投入金錢的事物。隨著年齡增長,應該更在意如何平衡財務安全與人生滿足感。
對於來說,死前會如何回顧你的一生?是否會發現大部分時間都在辛苦地賺錢與存錢,卻在年老體衰時,雖擁有大量財富,卻失去了行動力與欲望,只能將財富用於醫療支出,最後帳戶裡仍留著大筆餘額地離世?人生是來體驗的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個書名非常醒目。與其說這是一本理財書,更應該說它重新定義了金錢的角色——金錢是實現人生體驗的工具,而非目的。人生的價值在於體驗,而非一味累積資產;與其無止盡追求財務安全,不如學會在安全與滿足之間找到平衡。
作者比爾・博金斯提出「記憶股息」的概念,意即我們從過去人生體驗中所得到的回憶是一種無價的資產。年輕時所創造的美好體驗,將成為未來反覆回味、持續帶來幸福感的來源。隨著年齡增長,體驗能力下降,許多事情再也無法如當年般重現,這些體驗也因此變得更加珍貴。
這也引出一個問題:如果金錢是一種創造體驗的工具,那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如何在死前好好花掉它?根據作者引用的研究,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臨終前資產仍在增長;中高資產族群甚至有高達88%的資產仍未使用。這不僅是浪費金錢,更是浪費了可以創造回憶與幸福的寶貴時間。
許多人認為必須在退休前努力儲蓄,擔心未來無法負擔生活費或突發開銷。然而作者指出,退休後資產仍能創造被動收入,加上退休金,許多人其實已足以支應生活。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支出結構也會轉變,體驗性開銷減少,醫療與照護支出占比增加。若此時仍未能好好使用資產,將是極大的遺憾。
孩子怎麼辦?
最讓我衝擊的是作者提到:「留遺產給孩子,等於把他們排在最後順位。」這顛覆了我過去「為子女存錢」的想法。與其在死後留遺產,不如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給予支持。
多數人會在孩子約60歲時將遺產傳承,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通常已經經濟穩定,資金帶來的邊際效用有限。反之,在他們30幾歲成家立業之際給予幫助,效果可能更大。若選擇在死後才給,無異於將孩子視為人生中最末優先的一環。
同樣地,不同年齡對金錢的體驗能力也有極大差異。年輕時的10萬元可能帶來一趟難忘旅程;到了老年,體力、健康限制都將使相同金額無法換得同樣體驗與滿足。
存多少才夠?
這本書提出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存門檻」,試算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最低資產值。當我達到這個數字後,就可以開始釋放資產,讓自己真正去做想做的事。例如與家人共度時光、出國旅行、學習新技能等,而不再被「怕不夠用」的焦慮綁架。
作者提供一個實用公式來估算最低生存門檻:
生存門檻 ≈ 0.7 × 年生活成本 × 預期剩餘年數
這裡的0.7是考慮到資產仍可創造報酬,不需準備100%成本。當你達到這個門檻時,代表你已經可以「基本退休」,接下來賺的錢就可以完全用來提升生活品質或實現願望,而非為了生存焦慮而繼續工作。
書中也指出,存錢的目標不應只用「金額」來衡量,而應該用「日期」為基準。若以金錢,例如存1000萬為目標,很可能會因安全感不足而一直追求更多金額(2000萬、3000萬…),永遠沒有停下來的理由。真正的轉捩點,應該是當我們可以花的錢比賺的錢多,就該開始進入「花錢」階段。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帶給我觀念轉變。它不僅是一部理財書籍,更是一種關於【如何活得更值得】的生命哲學。我會推薦這本書給:
- 正在努力存錢卻始終不敢花錢的人
- 接近退休卻尚未開始安排人生體驗的人
- 有財務焦慮、難以規劃生活與消費的人
這本書的書名乍聽之下或許有些煽動,但其中蘊含的核心思想其實非常深刻:珍惜當下。
生命無常,一場疾病、一場意外,可能隨時將我們三振出局。我們無法掌控終點,但可以選擇如何走這段旅程。是懷抱遺憾還是帶著滿足離開,全看我們是否願意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去做該做的事。
根據調查,臨終之人最常後悔的不是做錯事,而是從未去做想做的事。從這個角度看,死前把財產花光或許並非自私,而是一種對自己生命的尊重與負責。若我們窮極一生累積財富卻不敢善用它來創造回憶,那才是真正的浪費。
這本書語氣輕鬆、內容易讀,雖然作者的觀點未必每個人都能接受,但其中的啟發值得每個曾經陷入財務焦慮的人細細品味。與其一味追求財富的極大化,不如思考:什麼樣的財務規劃,才能讓我活出更幸福的現在?真正的理財目標,不是賺到天文數字的金額,而是擁有選擇幸福的自由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