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習慣」告訴我們,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可以透過減少阻力的方式進行,而《心理摩擦力》這本書則進一步深入拆解,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阻力背後的心理成因,以及如何有系統地化解它們,讓創新想法或工作推動更加順利。
我是在【曼報】Podcast 中聽到主持人曼尼介紹這本書,當下便對「摩擦力」這個概念產生濃厚興趣,於是立即借來閱讀。閱讀後深有共鳴: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每天被大量資訊與刺激包圍,注意力被社群媒體、短影音、遊戲與購物平台等設計精巧的系統綁架,這些都是「低摩擦力」的行為——幾乎不需要意志力就能輕鬆進入並沉迷其中。這些活動能迅速帶來多巴胺回饋,也因此容易成癮。相對地,對我們真正有長期價值的行為,例如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推動一個創新專案、每天靜下心來閱讀與寫作,卻因為「心理摩擦力」太大,往往需要大量啟動能量與刻意努力,才有機會維持。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有些明明知道重要的事,卻總是無法持之以恆?背後其實不是意志力不足,而是摩擦力過高所致。
因此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說明心理現象的工具書,更是一本教人如何「設計環境」與「優化流程」的策略手冊。
四種摩擦力
本書透過介紹了四種心理摩擦力,一步一步揭露各種摩擦力的主要成因以及如何克服。作者的觀點核心在於:不要硬碰硬地對抗這些心理反應,而是要順著它們的本質設計出一條「順勢而為」的流程,讓人們能夠更自然地接納新構想。這些流程的設計目的,是要降低人們在啟動行動時所感受到的心理與實際阻力,讓決策與執行變得更簡單、更輕盈。
書中特別強調,創新的推動若只仰賴說服與制度壓力,往往會引發情緒性抵抗;相反地,如果能設計一條能「自然而然被採取」的路徑,就能讓人無痛地進入新模式。就像產品設計的思維,不是強迫用戶改變習慣,而是讓使用者覺得這樣做更輕鬆,甚至「不這樣反而麻煩」。因此,整體架構上,本書從心理與行為設計的角度切入,提供一套兼具理解人性與實作邏輯的流程設計觀點。
慣性
形成心理摩擦力最多的第一個是慣性,慣性源於人們對現狀的偏好與對未知的抗拒,尤其是當新構想大幅改變現有模式時,慣性就會開始抵抗突然而來的改變。這種阻力來自於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可能是擔心導入新方式會出現問題,也可能是不信任變革的成果,更可能是不知道轉換過程中會遇到多少學習成本與混亂風險。這種「對現狀的安全感依賴」與「對改變的不信任」是慣性摩擦力的根本來源。
順著這層關係,作者提出了透過「小步、小改」的方式來降低慣性的影響。與其要求一次徹底翻轉,不如從熟悉的流程出發,逐步導入新元素,降低人們的心理衝擊。例如一家傳統公司過去習慣使用紙本簽核、透過 Email 傳遞 Excel 報表,現在希望導入雲端專案管理系統(如 Asana、Trello 或 Monday.com)來提升效率與透明度。如果直接要求員工立刻廢除原有流程全面上線新系統,幾乎可預期會遇到大量反彈與配合度低落。
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第一階段,先挑選一個部門試辦,讓該部門保留紙本流程的同時,嘗試上傳文件至雲端系統,讓大家熟悉新介面與基本操作。第二階段,導入電子化表單與通知功能,並同時保留 Email 傳遞作為備援選項。第三階段,逐步將會議與回報作業移轉至新平台,並向全公司宣傳試辦成果。當約 80% 的同仁已熟悉新平台、並能體會其效率優勢後,再正式宣布全面停用紙本與舊流程。
這種循序漸進的設計不只是策略上的考量,更是對人性慣性的一種尊重。它讓人覺得「我是在控制中參與改變」,而不是「被迫接受一場不確定的顛覆」。
惰性
第二種心理摩擦力為惰性,惰性是指實施新構想的困難度太高,例如需學習新技能、調整流程等,會讓人選擇不採取行動。
惰性的來源來自於人類對於自我的消耗機制,大腦天生偏好「低耗能」路徑,會傾向避開那些模糊、複雜、需要不確定投入的行動。只要任務顯得抽象、流程不明、回報不確定,人就更容易陷入延遲與逃避。
針對這種阻力,作者建議透過「流程設計」的方式化解。重點是:把模糊的任務具體化,把不確定的過程轉化為清楚的步驟。這可透過建立明確的行動規則,例如「如果X,就Y」,讓人在遇到特定情況時,知道要做什麼,而不必再花力氣思考下一步。例如:「如果週一早上,就打開會議備忘錄並檢查待辦事項」這類流程可以讓人自動化執行,而不需再透過意志力驅動。
以個人情境來說,若想建立「寫作習慣」,單單告訴自己「我要開始寫作」是不夠的,因為這樣太抽象,容易引發惰性。相反地,如果把目標具體化為:「我每週一晚上 8 點寫一篇 500 字心得,主題來自這週讀的一本書」,這樣的設計就能明確指引行為,減少拖延與抗拒的空間。
此外,也可以透過「外部輔助機制」來降低惰性,例如建立提醒系統、設定回報對象(如夥伴互審)、或利用行為連鎖(先泡一杯茶→打開筆電→寫 20 分鐘)。這些設計目的都是在於將行動門檻降到最低,讓起步變得毫不費力,進而逐步培養行動慣性。
惰性的解方,不在於用力逼自己「去做」,而是用設計思維幫助自己「自然開始」。
情感阻力
情感阻力通常在新構想觸及個人既得利益、權力架構或社會認同時,人們會【無意識地啟動防衛機制】,感受到威脅。這類反應常見於組織變革、制度調整或價值觀更新等情境中,例如當一項改革會改變升遷規則、打破部門邊界、挑戰傳統職位或地位排序時,被影響的人往往會產生不安、焦慮甚至抗拒。
情感阻力的來源通常來自立場、信念、身分認同或對自身價值的維繫需求。這種阻力往往不容易從表面上被觀察出來,許多反對理由看似理性,實則是潛藏的情緒性焦慮,例如對「失去掌控感」或「價值感受損」的反應。此時若只針對表面理由辯論,反而會加劇對立,因為真正的問題並未被看見。
因此在處理情感阻力時,重點不在於爭論對錯,而是要創造讓人安心表達與參與的空間。我們可以運用像「五個為什麼」這樣的深挖技術,釐清背後的真正擔憂;同時也可透過參與式設計,讓當事人從被改變者轉變為共同創造者,這樣不僅能減少防衛,更有助於轉化情緒為行動動能。
例如,若公司欲推行績效評比制度,對於仰賴資歷晉升的員工來說,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否定。這時若由這些資深員工參與制度設計會議,讓他們提出評比指標(如經驗值、部門影響力、培訓貢獻等),就能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同時在參與中理解制度的用意與公平性,進而降低阻力與排斥感。
反彈
最後一個阻力是反彈。反彈是指當人們【感受到被強迫改變】、【喪失自主權】或【未被納入決策過程】時,所產生的強烈心理防衛反應。這類反應常見於推動政策、改革制度或引入新流程時,即便改革本身是正向且必要的,若參與者覺得自己是被動接受者,就可能出現非理性的抗拒與敵意。
這種反應與情感阻力有所區別。情感阻力多半是潛在的恐懼與不安,而反彈則是更明確的對抗行為,例如當下的批評、延遲配合,甚至刻意否定構想。這些行為往往不是針對方案本身,而是反映「我沒有被尊重」或「這不是我的選擇」的心理感受。
面對反彈,處理關鍵不在於強硬推行或辯解,而是要重建「選擇感」與「參與感」。作者建議透過「共同設計」、「逐步導入」與「彈性選項」等方法,讓人從抵制者轉化為參與者。
例如公司推動統一品牌識別設計,若直接命令所有部門不得再自行設計素材,原本擁有創作自主權的地方分公司可能會覺得被剝奪權限,從而產生強烈反彈。但若總部願意邀請地方代表參與標準模板的設計會議,討論地方行銷需求,甚至允許針對區域市場進行微調,就能有效化解反彈。這樣的參與過程,讓變革不是「被指令」而是「被共創」,也讓政策更具可落地性與文化適配性。
尋找導致失敗的真正原因
本書echo了史蒂芬生在其「創新的用途理論」的觀點,當我們思考如何讓新產品或新方案有效地打動人心時,僅僅了解消費者想「雇用」產品來完成什麼任務是不夠的。更關鍵的是,我們必須深入探究並「消除」那些阻礙人們擁抱新事物的無形力量——也就是本書所探討的「心理摩擦力」。
許多時候,我們在推動專案或處理日常事務時,往往會陷入「績效導向」的盲區。我們專注於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率,當遭遇失敗時,也習慣性地檢討方案本身是否不夠完善,而非真正去檢視導致失敗的根本原因。然而,我們面對的終究是「人」——一個充滿情感、擁有複雜背景與既定習慣的個體。再完美的計畫,如果忽略了人性的溫度與慣性,終將窒礙難行。沒有一套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任務與所有人。
透過辨識這些潛在的摩擦力,我們才能在方案上進行精準的微調,藉由流程的重新設計,巧妙地繞開或減緩阻力,最終達成目的。
對我個人而言,當專案推進遇到瓶頸時,「心理摩擦力」的框架提供了一個極其實用的檢視工具,能幫助我快速找到那些難以言喻卻真實存在的痛點,特別是對於那些長期停滯不前的任務,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
這個理論的應用不僅止於工作,更能完美地延伸至個人習慣的養成。想建立好習慣,就該盡可能「減少」執行的阻力;想戒除壞習慣,則要反向「增加」它的阻力。透過這種「阻力管理」,我們可以在生活、消費、決策甚至投資等各個層面,打造出更符合自身目標的行為模式。例如,若想避免在股市劇烈波動時衝動交易,可以刻意增加操作的「惰性」——設定一個極其複雜的應用程式密碼,每次登入都需要查找,這股微小的不便,便自然而然地降低了頻繁出手操作的頻率。
《心理摩擦力》是一本非常好讀、架構完整且案例淺白的實用指南。我推薦給所有時常需要進行決策的管理者、希望精進自身說服技巧的專業人士,以及任何需要在人際互動中引入新事物、推動變革,或希望更深入理解人類對改變的心理反應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