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護理師在人性與專業之間的覺醒
🌱 這不是一篇知識文章,而是一段靈魂的轉彎。
💔 如果你也曾說錯一句話、讓人失望過、感到遺憾或被誤會過——這篇文章寫給你。
✨ 它曾點醒我,也許今天會點醒你內心某個不願面對的地方。
那天,病人的女兒對我說:
「小姐,我爸爸很冷,可以再給我一件棉被嗎?」
我走進病房,看見病人身上已經蓋了三件厚厚的棉被。我彎下腰,摸了他的手腳,也幫他量了體溫——一切都在正常範圍內。
於是我抬起頭,平靜而理性地回答她:
「目前體溫正常,也沒有冰冷的現象,應該不需要再加棉被了喔。」
她沒有回應,只是靜靜地離開。
不到一個小時,我接到投訴專線的通報。她打的。
💔 我不是沒照顧她爸爸,我只是沒照顧她的心
我每天照顧她的父親將近十個小時,還自願多留兩個小時,是因為我看見這家人的需要。
但最後,我卻因為一句話、一個沒說出口的溫柔,而成了她眼中的「冷漠護理師」。
我不是沒照顧。
我只是少說了一句「我有看到你的用心」。
而那句話,其實能改變一切。
🗣️ 那一句話,我當時沒說出口
那天,如果我說的是:
「我看見你真的很用心,也知道你很在意爸爸的感受。你的細心我懂,真的辛苦你了。」
也許一切會不一樣。
我當時給出的是數據與結論,但她期待的,是理解與肯定。
我失去的不是一段對話,而是一個建立信任的機會。
📚 卡內基說得對:「讓人覺得他很重要」
我想起卡內基訓練裡的一句話:
「讓人覺得他很重要,而且你是真心誠意地這麼做。」
那位女兒的請求,也許不只是要一件棉被。
她只是想確認:「我有沒有忽略?我是不是一個夠用心的孩子?」
我沒聽見她的情緒,只看見體溫的數字。
我用專業守住了流程,卻沒守住關係。
👩👧 輪到我成為家屬的那一天
幾年後,我的母親住院。那段日子我幾乎全天陪在她身邊。
我也曾在凌晨兩點,為了她的手心微微發涼,請求護理師多給一條毯子。
那一刻,我理解了那位女兒的焦慮與在意。
原來,我也不是真的怕冷——我只是不想留下遺憾。
那天的我,也不是病人,但我確實冷,冷在沒人說:「你真的很用心。」
💬 中心,是讓人感覺「我在你的心裡」
卡內基提醒我們,人際溝通的本質,是讓人感受到自己被在乎。
中心,不是用技巧說漂亮話,
而是讓對方知道:你的感受,我放在心裡了。
我們太常訓練自己「專業」、太少練習「體貼」。
但我後來學到:如果我先看見對方的用心,那些冷戰、誤會和投訴,也許就不會發生。
🕊️ 一句話的缺席,可能讓人失望整天
那天我沒說:「你真的很用心。」
我也沒說:「你很在意爸爸,我看見你在努力。」
我說的是:不需要。
她聽見的是:你不被理解。
這是一種被否定的感受,不是一句醫療判斷可以平衡的。
🌱 結語:如果你也曾經錯過,那就從這裡開始改變
這些年,我開始練習:
不急著解釋,先練習理解
不急著證明正確,先給人一個安心的眼神
不急著判斷,先說:「我看到你的用心了」
因為我知道——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一件事:
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這不是技巧,也不是口號,
而是一種生命的修煉,一種選擇溫柔的力量。
也許你今天讀到這篇文章,是因為你也曾錯過、傷過人、或被誤會過。
但別擔心,這段經歷也曾發生在我身上。
你可以從這一刻開始,用一句溫柔,彌補一段遺憾。
🧭 如果你願意延伸閱讀
💌 我會在這個專欄中,繼續分享那些「沒說出口的話」,與「來不及表達的在乎」——讓我們一起練習,如何更溫柔地活著。
👉 歡迎訂閱專欄,讓我們用文字同行靈魂深處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