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晚會結束的時候,北國夏天的傍晚斜陽仍在照耀。學校的走廊裡,還留著幾聲輕輕的交談聲,像夜裡微弱的燈火。同工們彼此道聲「Well done!」「Thank you!」「Have a nice evening…」有人匆匆收拾東西,趕著開車回家。而我心裡,卻留下一些揮之不去的感觸。
今晚的談話,無論形式多麼溫和,內容多麼有禮,說到底,繞的還是同一個圈子: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成長,還有父母的憂慮。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的臉上總會泛起數不清的擔心,從學業到自律,從交友到未來,沒有一樣能放得下。
成績表現較佳的,自然換來父母認同的目光和鼓勵;成績未如理想的,往往面對一輪提問,然後沉默,最後丟下一句:「我不知道。」這句話,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不知道怎樣說出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在大人的眼神裡,找到一個安全的出口。
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比從前更細膩,敏感度也更高。特別是女孩,當聽到老師與父母談論自己的表現時,那套作戰或逃避的心理防衛機制(Fight or Flight),往往在第一時間啟動。「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成了最普遍的回應。有的孩子甚至主動轉換話題,輕輕將對話岔開。有時,還會「回敬」父母一句:「我也要休息呀。」這並非敷衍,而是孩子面對父母的擔心與糾正時,內心早已築起一道無形的牆。有時那不只是圍牆,而是佈滿了荊棘。
多年來的家長晚會,讓我看到一個普遍的現象:當父母愈急於糾正,孩子就愈急於否認。當逃避不了時,「我不知道」成了保護傘,有的孩子甚至選擇乾脆裝作沒聽見。表面上,這是一場和平的對話;實際上,卻是一場無聲的心理攻防。一方想挽回控制權,一方想守住自己僅存的空間。
這種拉扯,沒有文化的界線,也沒有東西方的分野。或許東方家庭的語氣更直接,甚至帶著苛斥;西方家庭的語調較為理性和緩,形式看似不同,衝突卻沒有因此消失,只是換了一種包裝而已。
教育風格有差異,但人性的距離,從來沒那麼遠。有人說,西方教育比較自由,孩子比較敢於表達自己。但我看到的,是同樣的掙扎:孩子與父母之間,總有一些說不清楚的距離。「我不知道」,其實是在說:「我還沒準備好讓你知道我的世界。」有時候,這不是逃避,而是孩子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
而父母的急切,也並非不尊重孩子,而是因為擔心。有誰不為孩子的將來操心呢?當你看到那些放工後急急趕到學校的家長,甚至連工作制服都沒來得及更換,或帶著剛從小學接回來的弟妹一同前來的畫面,你就會明白:天下父母心,無論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我常常想,沒有人在成為父母之前,就真的學會怎樣當父母。有的親子之間合得來,互相理解,溝通順暢;也有的,注定是「火星撞地球」,無論說什麼,都覺得對方不懂自己。這些衝突與隔閡,也許正是每個家庭必經的成長過程。不管文化如何變遷,不論地理多麼遙遠,「天下父母心」這五個字,從來沒有改變過。
當孩子用「我不知道」來防衛的時候,父母自然容易生氣,急著斥責,結果只是讓那道高牆築得更高、更堅固。也許,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擔心與失望,同時,也讓他知道:大人也理解他在成長中的困難。這樣,孩子的防線才有可能一層一層地鬆動。
畢竟,沒有一個孩子是真的想封閉自己;他們想長大,也想讓父母看見自己的成就。只是,這個過程急不來,也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