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願意當老師?--在流失與誤解中,重拾教育的重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日,又一位香港中學教師因工作壓力輕生。事件未見詳細報導,就算社交媒體上議論紛紛,社會卻似乎不再感到震驚,彷彿已逐漸習以為常。我們都知道教育出了問題,但我們是否願意真正面對、理解,甚至承擔這些問題?

教師所面對的困境,從來不只是個人選擇,也不僅發生於香港一地。教師流失、專業受壓、教育制度與社會期待之間的失衡,正是全球教育界普遍面對的困局。當教育工作持續被削弱與誤解,我們或許更應該問一句:還有誰,願意當老師?

 

不只是個人選擇,更是制度之殤

在英國,據2022年官方數據顯示,逾40,000名教師離開公立教育體系,當中不少是在入職五年內辭職的年輕教師。招聘不足、薪酬偏低、學生行為問題日益嚴重,令許多原本滿懷理想的新進教師迅速燃盡,導致部分學校面臨師資短缺的困境。

美國全國教育協會(NEA)2022年調查指出,55%受訪教師考慮提前退休或轉行,原因主要包括心理倦怠、欠缺尊重與職場安全感。台灣雖因少子化而出現職缺萎縮,但鄉村與偏遠地區仍長期師資不足,城市教師則面對課綱改革、行政壓力與學生問題日益複雜,即使流失率不高,壓力亦不容忽視。

至於香港,自2020年起,教師流失人數持續上升。教育局數據顯示2021至2022學年約有4,000人離職,其中不乏資深教師。同時,英語、科學、特殊教育等科目的招聘未見改善。即使學校人手充足,教師團隊年資偏淺,加上非教育專業過度干預,亦難以保障教學質素。

教育工作者的離職、提早退休或轉任,表面上是一連串數字,實際上反映的是制度性困境與對教育信念的動搖。教師流失,不只是人手短缺,更是整個教育體系結構與價值錯置的警號。

 

被過度期待的專業

如今的教師,早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他們被期待同時擔任心理輔導員、情緒導師,甚至家庭問題的第一線觀察者。在不少社會中,教師職責不斷擴張,卻缺乏相應的制度支援與專業團隊合作。

在英國,教師需敏銳察覺學生情緒變化,及早介入可能涉及家庭暴力、網絡欺凌、經濟困難等問題。有教師直言:「我們是在治療整個社會的創傷,卻沒有醫療執照,也沒有時間喘息。」

在香港,教師除了要兼顧教學、評核、訓育與課外活動,還得應對政治任務與自我審查的壓力。在台灣,課綱頻繁變動,每次改革幾乎都由現場教師首當其衝。

當教育工作成為「一人分飾多角」的艱鉅任務,教師選擇離開其實合情合理。只是這種情況長此下去,真正受損的,是學生的學習經驗、家庭的信任基礎,乃至整個社會對教育制度的信心。

 

教育的本質:不是「教識字」,而是影響生命

我們需要重新理解「教師的專業」,究竟是什麼。

教育工作從來不只是單純教懂學生讀書識字。真正的教育,是一項深具專業性的工作。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習方法的引導者、思辨能力的培養者、價值觀的塑造者。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如何待人處事,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面對未來的選擇與挑戰。

筆者如此形容教育工作,並非感性浪漫的想像,而是根植於教學現場的體會與反思。教育專業正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演進,承擔的角色亦與日俱增。當社會對教師的理解仍停留在「假期多」、「工作穩定」等刻板印象時,這不只是對專業的貶低,更是對教育價值的嚴重誤解。


為什麼仍有人願意留下?

即使在重重壓力下,仍有不少教師選擇留下。他們留下,不是因為條件優越,而是一份深植內心的信念——相信育人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在一個年輕人的生命中種下一顆會開花的種子。

我在英國一所公立中學任教,偶爾會收到學生留下的小紙條:「謝謝你讓我相信我不是笨蛋。」、「感謝你讓我喜歡這個科目。」這些話語,比每月的薪金單更有份量。這些時刻無法計分,也不會出現在成績報表上,但正是這些無形的回應,構成了教育工作的真正價值。

 

我們還能如何回應?

以「教師抗壓力不足」或「時代變了」作為解釋,無法真正回應當前教育現場的危機。教師流失,從來不是個人脆弱的表現,而是制度性、文化性與價值觀失衡的綜合結果。

教育不是「誰都能做」的備選職業,而是一項需要知識、經驗、情感、意志與深厚人文關懷才能勝任的專業。要讓人願意當老師,社會不能只靠呼籲與感激,而須真正提供支持、保障與理解。

我們或許該再次問一句:

誰還願意當老師?

若這個問題無法在社會中得到一個值得的答案,那麼,我們真正失去的,恐怕不只是教育工作者,而是整個社會的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雨林教室
3會員
45內容數
「雨林教室」是一座以文字編織的小小雨林,承載我對理想學習與書寫生活的嚮往。身為教學者、書寫者與生活觀察者,這片沙龍是我栽種思想、記錄人間溫度和傾聽自然節奏的天地,好比熱帶雨林,多元包容而生機處處。 願這空間,能成為你我在紛亂世界中歇腳的所在:讓文字為我們留住片刻清明;讓閱讀成為我們重新出發的步伐。
雨林教室的其他內容
2025/08/16
在AI時代,人類教育的重點應轉移到培養批判性思考、發問和持續學習的能力,而非僅追求正確答案。這些能力有助於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保持獨立判斷,適應快速變動的社會,並成為創造者而非僅僅是服從者。
Thumbnail
2025/08/16
在AI時代,人類教育的重點應轉移到培養批判性思考、發問和持續學習的能力,而非僅追求正確答案。這些能力有助於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保持獨立判斷,適應快速變動的社會,並成為創造者而非僅僅是服從者。
Thumbnail
2025/07/19
襪子髒了可以洗,孩子的成長卻無法重來。朋友五歲的女兒在英國入學後,愈來愈勇敢獨立,甚至在滑梯上穿著襪子奔跑玩耍,滿腳泥跡卻笑得開懷。這雙襪子讓她的母親陷入文化與教養的思索:如何在自由與規範間拿捏?我們是否願意讓孩子自己探索,甚至跌倒?從一雙襪子的故事,看見孩子的冒險,也照見大人的放手。
Thumbnail
2025/07/19
襪子髒了可以洗,孩子的成長卻無法重來。朋友五歲的女兒在英國入學後,愈來愈勇敢獨立,甚至在滑梯上穿著襪子奔跑玩耍,滿腳泥跡卻笑得開懷。這雙襪子讓她的母親陷入文化與教養的思索:如何在自由與規範間拿捏?我們是否願意讓孩子自己探索,甚至跌倒?從一雙襪子的故事,看見孩子的冒險,也照見大人的放手。
Thumbnail
2025/07/05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不出口「我做得不錯」?這篇文章探討亞洲文化中謙虛內斂的影響,如何讓我們難以欣賞自己的成就,並缺乏自信。文章並對比英美等文化中自我肯定的教育方式,以及歐陸哲學思辨對人格養成的重視,最後呼籲我們學習在謙卑中肯定自我,培養穩健的自信,並將這種健康的自我肯定傳遞給下一代。
Thumbnail
2025/07/05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不出口「我做得不錯」?這篇文章探討亞洲文化中謙虛內斂的影響,如何讓我們難以欣賞自己的成就,並缺乏自信。文章並對比英美等文化中自我肯定的教育方式,以及歐陸哲學思辨對人格養成的重視,最後呼籲我們學習在謙卑中肯定自我,培養穩健的自信,並將這種健康的自我肯定傳遞給下一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Thumbnail
許多人以為教職是一份安穩、單純的工作,事實上,老師每天要面對許多無奈的狀況。希望透過老師的無奈系列,讓外界瞭解教職的辛苦。也期許能幫助某些職場新鮮人在選擇職業時,若想要投入教育,能先瞭解進入此職場後會面對的難處。
Thumbnail
許多人以為教職是一份安穩、單純的工作,事實上,老師每天要面對許多無奈的狀況。希望透過老師的無奈系列,讓外界瞭解教職的辛苦。也期許能幫助某些職場新鮮人在選擇職業時,若想要投入教育,能先瞭解進入此職場後會面對的難處。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身為老師,面對意外事件時所遭遇的各種困境及掙扎。從事件中反思到自己是否已為學生做得太多,甚至賠上自己。文章中透過兩事件的描述,訴說著其中一位老師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身為老師,面對意外事件時所遭遇的各種困境及掙扎。從事件中反思到自己是否已為學生做得太多,甚至賠上自己。文章中透過兩事件的描述,訴說著其中一位老師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針對最近「特殊生情緒失控打老師」事件,有些話不吐不快! 我是曾經在教育現場辛勤耕耘的老師,但愈來愈多狗屁倒灶的事發生,讓我萌生退意,年資一到退休年齡,就離開教職。 這陣子又回到學校代課,發現問題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學生無禮、行政無心、老師無力,就只能自求多福。 記得有一次,我只因告訴考完試、交
Thumbnail
針對最近「特殊生情緒失控打老師」事件,有些話不吐不快! 我是曾經在教育現場辛勤耕耘的老師,但愈來愈多狗屁倒灶的事發生,讓我萌生退意,年資一到退休年齡,就離開教職。 這陣子又回到學校代課,發現問題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學生無禮、行政無心、老師無力,就只能自求多福。 記得有一次,我只因告訴考完試、交
Thumbnail
這幾天聽到些許消息,有些老師想要先休息一下。   尤其是去年開那麼多缺,如果考上離家遠的縣市,想考回來的,絕對想把握今年的機會,趁還有缺額的時候。   剛上岸不到一年的我們,其實好用力好用力啊。   平時的備課,還有班級經營的掌握,還得面對家長,與同事交際,跟行政相互配合,還得研習、進修
Thumbnail
這幾天聽到些許消息,有些老師想要先休息一下。   尤其是去年開那麼多缺,如果考上離家遠的縣市,想考回來的,絕對想把握今年的機會,趁還有缺額的時候。   剛上岸不到一年的我們,其實好用力好用力啊。   平時的備課,還有班級經營的掌握,還得面對家長,與同事交際,跟行政相互配合,還得研習、進修
Thumbnail
這使得真正熱忱的教師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這種年輕人口被動式地大量集中,卻無法無權可管理的教學環境,通常最優秀與最有狀況的學生能得到最多資源與照顧,卻無助於中間層大眾學生的成長,反而讓教育現場變得充滿危機與不確定性。然而,正是在此時,這個世界更需要你的熱忱和堅持.......<more>
Thumbnail
這使得真正熱忱的教師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這種年輕人口被動式地大量集中,卻無法無權可管理的教學環境,通常最優秀與最有狀況的學生能得到最多資源與照顧,卻無助於中間層大眾學生的成長,反而讓教育現場變得充滿危機與不確定性。然而,正是在此時,這個世界更需要你的熱忱和堅持.......<more>
Thumbnail
從學生暴力事件到教育工作者的勞動環境,本文分享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家人對於現行教育工作環境的看法。透過文章一同反思教育的現況。
Thumbnail
從學生暴力事件到教育工作者的勞動環境,本文分享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家人對於現行教育工作環境的看法。透過文章一同反思教育的現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