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不只發生在青少年時期,也發生在人生的各個階段。
畢業不到三年時間,我便對我原本喜愛的工作產生無比倦怠與排斥。
「誰喜歡工作呢?」每到假日我都這麼對自己說。
直到我遇到這本書:《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不僅讓我對工作有了全新的態度,也對理想工作有了新的想像。
等等..你是不是對『理想工作』有些誤會
工作要找你熱愛的事,常常是我們對理想工作的理解對吧?
見到喜歡的演員、歌手、明星、youtuber被訪問時,總會提到他們有多麽幸運,每天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你也認同這些人找到了他們的天職。但你有沒有想過,所謂你熱愛的事,你喜歡的是哪個部分嗎?
同一件事物,作為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角度是不同的。
想像一個從小喜歡看好萊塢電影的人,長大後決定要當導演,他沒有去了解當導演在做什麼、需要什麼能力,在電影學校難以適應。
想像一個喜歡逛百貨公司的人,決定去精品店當櫃哥櫃姐,結果發現他休假後無法放鬆好好逛街了。
或是週末去參加插花體驗課,那個時刻的你是熱愛插花這件事的,但請你想像一下,今天你與你的插花課老師調換身份,你還會樂在其中嗎?
以上這些例子不難發現,有時我們熱愛這件事「本身」,反而讓我們有了盲點。
因此,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環境、能發揮你的技能、符合你人生價值觀的,才是真正理想的工作。
本書使用指南:探索你的核心價值觀
那些熱愛自己工作與事業的人,都涵蓋了以下三件事:
- 他們的核心本質符合其工作性質
- 他們懂的運用自己的核心技能
- 他們的核心價值觀成為他們挑選工作的篩選器
以下簡單介紹這些核心價值觀:
- 核心本質:你的個性、你的氣場、你給人的感覺,幫助你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環境。
- 核心技能:無關你的專業,而是「你」在任何場合都能使用的技能。
- 核心價值觀:你的工作要符合你重視的價值觀,例如:自由、正義、卓越等。
本書列舉許多特質、技能或價值觀,這些都是舉例,並不是沒列在上面的就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觀,因此打破框架不用受限於本書。
核心本質
你進到一個空間如何感染氛圍?你身上散發什麼能量?
相對於有人一出現就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是一個相對安靜的人,給人反應沉著冷靜,廢話不多,傾向避免衝突的不強勢個性,表情放鬆充滿親和感。
自我判斷工作性質要避免情緒張力過高的地方,例如工地、需要叫賣的商場、每天接待不同客人的服務業或客服人員。
相反,我適合充滿討論「事」的地方,例如顧問公司、行銷策劃公司、設計公司等。
核心技能
無論是天賦還是後天努力的結果,這個技能無關特定專業,而是你在做任何事都能運用的技能,也許是溝通協調、審美或建造事物。
建造:我有從無到有建造一樣東西的能力,從寫一篇文章、織一條圍巾到設計一棟建築,只要是我學會的事情,我就能分析每個步驟,一步一步有條理地完成。
語言:我是個內向同時有表達欲的人,不習慣公眾場合表達想法,但從青少年開始就有寫日記寫網誌的習慣,但目前沒有在職場中運用到此技能。
書中有提到的以外,我認為還有這些,目前還在自我探索中:
組織力:我發掘我對事物的理解有組織力,例如書的目錄、拼樂高的步驟。
解決問題力:當人們提出問題,我會下意識的思考解決辦法,但人際溝通類的沒輒。
核心價值觀
你重視家庭時光嗎?你重視自由安排的工作時程?你重視職等的升遷?你希望這份工作能獲得人脈?
每個人都有3到5個核心價值觀,是你非常重視的,換句話說,無法妥協的。
一個重視卓越能力的人,待在公家機關,每天與即將退休的老同事共事,也許不是個好選擇。
一個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人,每個月要經歷一次24小時on call的生活,可能非常消耗。
工作這件事,我的反思
許多成功人士的劇本說著一樣的故事:他們都熱愛自己做的事,或找到自己的「天職」。
本書卻給我們另一種劇本:一個年紀輕輕取得成就的人,發現光有熱情不夠,要多探索了解真實的自己。
我認為工作中沒有遇過挫折是不可能的,努力解決他並且進步才是真實世界的樣貌,不必遇到挫折就認為自己選錯了道路。
反之,運用本書的方法更認識自己後,在職涯道路上主動爭取自己想要的,往後遇到挫折也能夠停下腳步理性分析原因。
這本書核心傳達的是:別因我們熱愛一件事的本質,而忽略了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我們自己的特質、技能與價值觀,值得我們認真看待並納入職涯規劃。
當然,如果你正在做熱愛的事,並且也養活自己,那給自己掌聲鼓勵,你可能非常了解自己也非常幸運,反之,先成為真實的自己,有一天找到熱愛的事也不遲,你可以爲工作賦予職人精神,也可以認為工作就是工作,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道路。
這本書適合誰?
- 工作一陣子感到迷惘的人
- 覺得工作不再有所突破的人
- 思考未來職涯規劃的人
- 想更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