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第二十六章進入會幕本體的細節規劃,著重在內部帳幕、幔子、板子、閂與外院覆蓋物的設計。這一章從物質建構進入屬靈體系,揭示神如何親自設計祂的居所,使人能在聖潔規範下敬拜祂、親近祂。本文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
一、會幕設計:神同在的秩序與遮蓋(出26:1–14) 本章開頭描述會幕的幔子與罩棚結構:會幕由十幅細麻織成的幔子構成,繡有基路伯圖案,象徵神的聖潔與天上同在(出26:1)。
每幅長二十八肘,寬四肘,五幅一組,相連為兩大幅(出26:2–3)。 幔子之間以藍色環圈與金鉤相接,形成一個整體的帳幕(出26:6)。這些細節強調:神的同在不是凌亂的情緒經驗,而是按祂啟示的秩序與規格建構。 會幕上方還有: 十一幅山羊毛毯作罩棚(出26:7–13),加上染紅公羊皮與海狗皮作最外層的遮蓋(出26:14)。 這些覆蓋層遞進顯示出由內到外的聖潔層次與遮蓋象徵。裡面是榮耀、細膩、有神形象(基路伯),外層則平凡粗糙——顯示出神同在的尊榮,並非用世人眼目可見榮華表達,而是透過遮蓋與分別來保護與啟示。 今日信徒也當如此:敬拜不是靠外在包裝,而是從內心對神榮耀的敬畏與遮蓋中出發。真正屬靈的人,外表可能平凡,但裡面有神的榮光與細膩工藝。
二、會幕結構:建立可承載榮耀的支撐系統(出26:15–30) 會幕的牆面由皂莢木做的板子構成,表面包金,立於銀座上(出26:15–25),並以橫閂連結(出26:26–29)。總計每邊二十塊板子,南北相對,西面六塊,形成三面封閉、一面開口的結構。 這些板子與閂的結構代表神國度的原則:皂莢木象徵人性,包金象徵神性,指向蒙救贖的信徒——外有神的榮耀,內仍是人。每塊板子要靠銀作的卯座立穩(出26:19),銀是救贖的象徵,指信徒的穩固地位乃基於救贖之恩。橫閂穿過板子,使整個結構連為一體(出26:28),預表肢體之間的連結與合一。 這提醒我們:敬拜的空間需要結構,屬靈的生活也需要根基與連結。 神的同在不是臨在在個人主義中,而是居住在整齊連結的群體之中(參弗2:21–22)。
三、幔子的設立:分別為聖與通往至聖的途徑(出26:31–37) 最後,神吩咐製作會幕中的幔子,成為至聖所與聖所之間的分隔: 幔子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與細麻織成,並繡有基路伯,懸掛在金鉤與皂莢木柱上(出26:31–33)。 幔子之後為至聖所,內放約櫃;幔子之前為聖所,擺設陳設餅桌與金燈台(出26:34–35)。
這層幔子是神與人之間的分界,沒有人能任意進入,唯有大祭司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參來9:7)。 然而,新約中這幔子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27:51),顯明祂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使我們能坦然進入至聖所(來10:19–20)。 此外,會幕入口處也設置第二道門簾(出26:36–37),用以遮蓋會幕東面的入口。門簾織法相同,顯示神設立層層遮蓋,是為了使人一步步親近祂,不是拒人於外,而是引導人進入敬拜深處。 《出埃及記》第二十六章雖充滿尺寸與工藝細節,但其背後蘊藏深刻的屬靈原則。神親自設計祂的居所,不僅為顯榮耀,更為讓祂的百姓得以安全、合宜地敬拜祂。 今日信徒雖不再靠會幕敬拜,但這章仍提醒我們:敬拜需要被啟示,不可任意而為。神的同在有榮耀也有遮蓋,有細節也有秩序。我們能親近神,是因為基督已為我們裂開幔子,開了通往至聖的道路。願我們作為屬神的群體,不斷在敬拜與生活中追求更深的榮耀同在,並活出與神同住相稱的合一與聖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