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失眠的困擾嗎?或是告白失敗後的痛苦遲遲無法撫平?又或者因為遇到口氣不好的收銀員而煩躁、在公車上被大聲講電話的阿嬤影響了上班通勤的心情、下班後心裡仍然無法好好放鬆、路過常去的巷口小吃店發現店家突然決定關店休息、對某些事物有莫名的強迫症⋯⋯無論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無法一時用言語形容的情緒,相信《各種悲傷》裡的每一個小故事都能療癒你!
無法言語的悲傷
本書內容最初是作者瑪麗安娜.萊基Mariana Leky以專欄形式刊登在德國《今日心理學》的雜誌上,每一個故事可以單獨來看,也可以因為各篇角色有不少連接而成為同個宇宙觀,而各篇篇幅短到大概就是早晨沖個咖啡或是睡前入睡前可以讀完的長度,十分推薦給近期不想入口太有負擔的作品的讀者~
作者以敏感的洞察力與細膩的文字,並帶點幽默又精準的口吻,將人們生活裡各種小困擾給描繪出來,書中常出現的角色有深受失眠所苦的維澤小姐、無法克服幽閉恐懼的波爾先生、初嘗失戀天崩地裂的麗莎、無法抑制雙手顫抖的瓦迪姆先生⋯⋯透過這些一個個小人物,看見其實有些小苦惱也是一般人的通病,有些則是自身因為環境或他人因素而造成的難以啟齒的困擾,縱然有些困擾在書中特定的情境下看似荒謬,但讀來卻又覺得,恩,其實滿可愛的(?)
因為悲傷的存在,才能帶著這些情緒體驗自己才能經歷的人生
而面對這些悲傷,作者也寫下這些角色各自應對的方式,有時不一定能立刻解決,有時也只能笑笑帶過,但,擁有這些怪癖跟困擾,其實也並不會真的影響到整個人生哇!也許它們的「存在」,也是某種自己在生活裡體驗人生的方式,又或者因為有這些難以描述的感受,才能夠對人生有不一樣見解。
即使各篇簡短,卻仍能從當中挖掘到許多有意思的句子,像是在各種困擾下角色之間的對話,或是某人給予對方的建議跟解方,而這些悲傷看似瑣碎,卻都能對應到自己的真實生活當中,又或者在某個不怎麼悲傷或快樂的夜晚,因為某句話而噗嗤一笑——

例如〈幸福與不幸的見證者〉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跟二十年的好友茱莉葉如何維繫好友關係,提到友情能夠維持的原因是:不住在同個城市、不用每個星期互動,但長久以來兩方都願意分享彼此的人生,但當一個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之時,另一人總能在內心上陪伴著他,彼此見證了彼此的幸與不幸——讀完想起那些在異地久未聯繫的朋友,每次見面或是突然來個電話,都能滔滔不絕分享各自的近況,能夠這樣以年為單位維繫關係,也許因為距離的美感,或是因為長年累積起來的信任與默契,才能擁有這般無堅不摧的友誼吧。
而在〈小史說謝謝〉當中,作者以他正在超市排隊結帳之時思考下一篇專欄該寫什麼作為開頭,排在他前面的女士因為等太久而咆哮,便決定下一篇就來寫關於禮貌的話題。兩週後在同樣的結帳區,因為疫情關係,結帳員面前架起了隔板,而這時作者看到維擇小姐的愛人史內普先生在結帳後把一盒寫著「謝謝」的巧克力透過隔板下方遞給收銀員,無法握手表達感激的收銀員以雙手合十、微微鞠躬的方式向史內普先生表達感激——想起曾經有多少時刻自己當下也想向對方表達感謝,卻羞赧而沒有開口,以及要記得提醒自己,他人的付出與善意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重新為悲傷下註解

《各種悲傷》裡的各種悲傷,看似好巨大,卻也好小,小到難用三言兩語形容,像是某些時刻裡對生活的無助與無奈,同時卻也覺得那些其實也是日常,而透過作者幽默的文筆,讓每個乍看是負面的情緒都俏皮起來,而明白那些不時的小murmur都不是無病呻吟,而即使還正在被這些悲傷給困擾著也無妨,也許換個角度思考,重新為悲傷賦予新的註解也是不錯的解方,就像與書名背道而馳的紅色書封,鮮明且溫暖。
感謝這本書,讓自己不再討厭自己那些微小到不行的阿雜情緒,無需壓抑,因為那些悲傷都是某個部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