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準備國二國文〈田園之秋選〉的上課內容,課文主要描寫「午後雷陣雨」的過程彷彿一場跌宕起伏的戲劇。課文中以「西北雨」稱呼「午後雷陣雨」,但是讀者會不會好奇為什麼稱為西北雨呢?根據備課用書,有幾個有意思的說法,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哪裡這樣說?
在說明源流之前,要先和大家說明「西北雨」這個詞應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的一個說法,在《漢語方言大辭典》中,記載「西北雨」是廈門地區的說法,意思是「夏秋悶熱天氣釀成的猛烈而強大的陣雨,有時伴有雷鳴電閃(又稱『方時雨』)」。

資料來源: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266
在查詢《維基辭典‧西北雨》之後,可以發現大多數地區都稱這個現象為「雷陣雨」,只有閩南方言稱為「西北雨」,閩東方言則有「晡時雨」的說法。至於客家話,我問過朋友,除了「雷陣雨」的說法,還有「風馳雨、過雲雨」等稱呼。
為什麼是「西北雨」?
早在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志‧卷一‧風信》,就有「西北雨」這個稱呼:「五、六、七月間,多風時,風雨俱至,即俗所謂『風時雨』、『西北雨』也。」可見當時「西北雨」的叫法已經隨著移民從閩南地區傳入臺灣。但是為什麼叫做「西北雨」,而不是「東北雨」、「東南雨」呢?
目前國中的教科書引用亦玄《新編台語溯源》中的說法,認為「西北雨 sai-pak-hōo」有可能源自以下幾種情境:
- 「獅豹雨sai-pà-hōo」的訛音:因為此雨來勢凶猛,有如獅豹奔騰(又或是「獅豹虎sai pà hóo」的訛音)。
- 「三八雨sam-pat-hōo」的變音:因為這種雨來臨時,好似一個三八婦女,幾近瘋狂,蠻不講理。
- 由於「西北雨」都在午後太陽「西」斜時發生,這是「西」字的出處。而「北」字代表水(北方壬癸水),本無方位的意思。「西北雨」就是指太陽西斜後所下的雨水。
這些說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是還是有難以解釋之處,例如當年臺灣的「豹」有普及到平民老百姓都知道、可以拿來比喻自然現象嗎?同樣的問題也體現在以「北」表示「水」的五行對應,我認為這也不是普及於一般老百姓的知識。所以說,這些來源,有可能都是後人穿鑿附會而成的。此外,還有人認為有可能是「夕暴雨」、「撒潑雨」的諧音,不過這個很明顯不太符合閩南方言的語音與使用頻率,可能是以漢語語音附會而成,可信度依然存疑。
我個人比較相信的說法則是劉昭民在《臺灣的氣象與氣候》引用同治年間《淡水廳志‧風俗考》的說法:「五、六月間盛暑鬱積,東南雲蒸,雷聞震厲,滂沱立至,謂之西北雨。蓋以東南風一送雨,仍歸西北也。」這段文字說明夏日午後,雲從東南方升起,伴隨雷聲大雨,最終移向西北方的現象又稱作「西北雨」。這種說法較為直觀,而且與今日氣象觀測紀錄大致符合,我覺得這個說法更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