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原本要繼續講華語語法,但一早起來就看到有人反駁我半年前的文章,所以只能來吵吵架了。

關於以上質疑,有理有據就算了,但沒想到身為語言學研究所的學生,專門研究語言的我,還被說不懂裝懂?以下就來針對他的質疑一一回覆,我覺得吵架很麻煩而已,不代表我沒辦法吵。
學術名能不能取行政名
用類似「廈門閩南語」、「廈門方言」等方式稱呼臺語為「臺灣閩南語」確實更為精準。不過,我的原文意思是以中國知網為例,說明正式論文並存廈門話、潮州話、海南話、上海話......的說法。沒道理臺語只能有「臺灣閩南語」一個正確答案。
又例如鄭良偉教授早在1985年的論文就以「Taiwanese」為名寫了「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 Taiwan Mandarin, and Peking Mandarin」一篇學術論文,文中也有提到臺語的性質是「a variety of Minnan」,名稱與本質並不會互相衝突。

鄭良偉教授的論文
我從來沒有否認臺語屬於閩南語、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我的主要觀點是既然其他人都可以自稱「我說的是『廈門話』、『海南話』」,那為什麼不可以自稱「我說的是『臺灣話』」?
臺語有沒有變成通行語
我認為「通行語」是指能夠做為跨族群溝通的語言,而非所有的族群都說這個語言。
據當時的語言調查,能夠推論「臺語為當時的通行語」的依據是臺語是該族群母語以外,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這說明當時在和其他族群溝通時,極有可能是以臺語溝通的。(這部分需要更多驗證,如果要就此反駁,我虛心接受)

「臺語」的其他名稱
臺語確實還有「下南話」、「福佬話」、「鶴佬話」等名稱。但「1945年戰後之前據史料考證台語不是民間普遍講法」的說法,且不說「戰後之前」究竟是戰前還是戰後這種連話都說不好的問題,如果能提出相關的「具體研究」說明「台語不是民間普遍講法」,那我想「臺語能不能叫臺語」可能還有待商榷,那我也願意為我的武斷道歉。
另外,對方在其它留言區引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的地圖(這本書甚至叫《日台大辭典》,還引用錯誤),作為「臺灣語」不只有臺語的證據。但是不知道對方有沒有看過辭典裡面的「台語」到底是哪個語言呢?就是臺語為主!
我沒有找到1907年的原書,所以我只能猜測小川尚義的這本書包含了專有名詞「臺語」以及集合名詞「臺語(臺灣的語言)」這兩類。
這點可以從小川尚義1931年出版的《台日大辭典.上卷》得到驗證,裡面的凡例這樣說:「本書は現今臺灣に於て行はる廈門語系の言語につき、最も普通なるもの約(本書涵蓋了當今台灣最常使用的廈門語言)」,而且後面介紹廈門音的發音時,甚至直接以臺灣語稱呼。
這本《台日大辭典》是臺灣總督府所出版的,我實在不知道對方所說「歷代官方從來沒有正名過」的說法從何而來。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還請這位學術先進不吝賜予文獻或研究來源,讓我好好研讀一下。
臺語改稱閩南語是尊重學術,進行更正
前面我已說過,臺語「屬於」閩南語,又稱「臺灣閩南語」,這點我從沒有否認。但是我也說了,學術上並非唯一標準,其實各種名稱,只要指涉正確,皆能夠使用。
你去華藝或Google Scholar搜尋,一定能夠找到「臺灣閩南語」、「臺語」、「臺灣福建話」、「河洛話」等各種不同名稱的論文,但應該不會因為該論文不是用「臺灣閩南語」這個名稱,而否定它的研究價值吧?
至於從「臺語」變「閩南語」,再變「臺灣台語」,那從來都不是學術問題,是政治問題。
以上是我的反駁,我從小就這樣稱呼自己的語言為「Tâi-gí」,到學校才知道有閩南語的稱呼。我當然知道這個名稱有很多爭議,所以我從不介意別人怎麼稱呼臺語,畢竟聽得懂就好。我介意的是以族群平等之名,反對我們自稱為臺語的那些人,憑什麼我們自己族群的名稱要被別人定義?
其實我沒有很喜歡討論涉及政治的語言議題,例如「臺語的名稱」或「支語怎麼界定」。一方面是怕自己學藝不精,說得不正確還被別人拿去當鬥爭工具;一方面也怕不理性的人無端攻擊。後者這種無端攻擊的是最令人心累的,用心搜尋這麼多研究成果與文獻資料,對方一張截圖或一句話就予以否定。今天一早起來看到這個「不懂裝懂」的評論,內心真的一把火起來。
也許我真的不夠厲害,他說的研究和文獻我都沒查到,那就請對方這個很懂的「語言學專家」可憐可憐我,提出「具體的例證」,來反駁我以上所說的言論,讓見識淺陋的我學到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