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寫閱書記錄的習慣,說起來也應該要謝謝小學時期的訓練,養成了這個習慣。回顧自己看過的書,2019年一直是我很嚮往的一年,那年我讀了三部西方的愛情佳作,分別是:
理察・麥特森(美,Richard Matheson):《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羅伯特・詹姆斯・華勒(美,Robert James Waller):《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卡斯頓・勒胡(法,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歌劇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
可是那時我還沒有寫書評的習慣,錯過了記錄當時感想的最佳時機,因為我深信,每本書在我第一次讀與第二次讀的感想絕對不一樣,現在我深深地珍惜初次與那本書相遇時的感受。
《似曾相識》,如果用它的改編電影名稱來示人,可能有更多人知道——《時光倒流七十年》。它講述的是一個編劇回到了七十年前,與一位電影明星相戀,幾天纏綿過後,編劇突然返回本身所處的時空,再也不能繼續這段美好的戀情。
《廊橋遺夢》,又譯作《麥迪遜之橋》,講述一個美國鄉村的意大利裔家庭主婦,在丈夫和兒女去城市參加比賽時,跟環遊世界各地的攝影師發生了婚外情,丈夫即將回來的時候,攝影師游說家庭主婦離開這個家庭,可是家庭主婦無法放手,婚外情隨著丈夫回來而結束。後來才知道作者在十年後寫了續集:《無盡鄉間路》。
《歌劇魅影》是個老故事,也是三部裡面最有名的。它講述一個怪胎從東方回到巴黎,建成了歌劇院,自己居住在地底,加上其容貌醜陋,成為歌劇院的「魅影」。後來他愛上了在歌劇院裡表演的女歌星克里斯蒂娜,可是女歌星愛的是子爵。最後女歌星還是跟着子爵離開,魅影則是孤獨終老。這個故事的寫作時間很早,後來安德魯・洛伊・韋伯爵士把它改編為音樂劇,音樂劇大受歡迎後又改編為電影。音樂劇的劇情細節和人物都與小說不同,而電影則大致沿用音樂劇的架構。
《歌劇魅影》小說中的人物比較多,而且新舊歌劇院經理的交接,也使魅影事件顯得更神秘。音樂劇和電影略去大部份交接過程,使人物關係清晰明確。小說中描寫子爵對魅影佔有克里斯蒂娜,產生了憤慨和憎恨的情緒,甚至影響子爵對克里斯蒂娜的想法,認為克里斯蒂娜是邪惡低賤的女人。這些對子爵的負面描寫,在音樂劇和電影中不曾看見,他基本上是一面倒的正面形象、只有正面情緒。韋伯爵士的音樂劇非常成功,他又萌生創作續集的念頭,於是他在音樂劇故事架構上,創作了續集《曼哈頓魅影》。
回到最初我說「2019年一直是我很嚮往的一年」,因為我讀了這三部愛情小說經典,但同時也因為沒有讀到兩部續作而感到懊惱惆悵。我的習慣是不會直接讀續作,而是從第一部開始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重新看這三部小說了。
2025.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