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聽我說!」 那是一個四歲孩子最直接的渴望。 可惜,我們常常在忙著回應,而不是在聆聽。 🪞完美父母的幻覺,真實親子的距離 在太多親子講座、教養書籍、甚至社群媒體中,我們被灌輸一種隱性壓力——要成為全能型父母:情緒穩定、溫柔堅定、有條理又不吼叫,還能一天讀五本繪本、做三套蒙特梭利教具。 但事實是,我們只是平凡的父母,每天疲憊、焦慮、失控,也會想要一個自己的角落喘口氣。而孩子呢?他們也不需要我們「全能」,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真的願意看著他、聽他說話的你。 曾經有個孩子對老師說:「我不是不乖,我只是講話太久,媽媽不耐煩了。」 這句話震撼了無數父母。原來我們以為的「教導」,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被允許表達」。 👂會聽他說話的你,是什麼樣子? 1. 你看著他的眼睛,等他說完再回應 不是一邊滑手機、一邊點頭說「嗯哼」,而是真的放下手邊的事,蹲下來,平視他的高度,說:「你剛剛說什麼?可以再告訴我一次嗎?」 2. 你不急著糾正,而是先確認他的感受 孩子:「我不想去學校了,好煩!」 傳統父母反應是:「不可以這樣講話,學校是讓你學東西的地方!」 會聽的父母可能會說:「你今天遇到什麼事了?可以跟我說說看嗎?」 3. 你允許他的情緒有出口,不急著結論 哭泣不是弱點、抱怨不是頂嘴。孩子願意表達情緒,是他相信你是安全的容器。如果我們總是急著「解決問題」,卻忽略了他「只是想被理解」,親子關係會悄悄失溫。 🌱一個真實故事:爸爸的「靜音模式」與孩子的轉變 有位爸爸分享,他以前下班回家最怕的就是女兒滔滔不絕地講學校的事。他總覺得「不重要、不用管太多」,直到某天,他發現女兒開始什麼都不說了。 「她還是照常生活,但變得安靜、很懂事。我突然覺得可怕——她什麼都不跟我說了。」 那晚,他主動開口問女兒:「你最近好像都不跟我聊天了,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女兒小聲說:「因為我講太多你都不想聽啊……我怕你不喜歡我。」 那一刻,這位爸爸才驚覺,他想當的不是一個完美父親,而是孩子願意說心事的那個人。 💬打造「可說話空間」的五個小習慣 1. 一天一問:今天有沒有什麼想跟我分享的? 用提問代替催促,打開對話的門縫。 2. 每週一次「無干擾時光」 關掉電視與手機,只為孩子泡一杯牛奶,靜靜聽他說故事、看畫、或講他認為超級重要的細節。 3. 情緒留言板 在冰箱上貼一塊留言板,孩子可以畫圖、貼貼紙或寫字表達心情;父母用一張便條回覆,形成「不打擾式對話」。 4. 先回應情緒,再處理事件 「我懂你今天真的很難受」比「你怎麼又不專心」更能打開孩子的心。 5. 不要急著說「我告訴你該怎麼做」 改說:「你想怎麼做?有沒有需要我陪你一起想辦法?」 🕯️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是願意傾聽的陪伴者 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不是你給了他多少知識、多少才藝課,而是你是否有聽過他說的那些「小事」。 有一天,孩子會長大,不再需要你牽著過馬路;但在他心裡留下的那句「有什麼事你可以跟我說」,會成為他成年後面對人生的力量來源。 📌結語與行動建議 試著今晚睡前問一句:「今天有沒有一件事讓你開心/難過?」 不評論、不打斷、只聽。 讓孩子知道,他的聲音,在你心裡佔有一個位置。 因為孩子最需要的,從來都不是完美父母,而是會聽他說話的你。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曜媺璟緻的沙龍
0會員
31內容數
🌷 嗨你好,我是曜媺璟緻
喜歡文字裡的溫度,也喜歡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美好。
平時愛閱讀、寫日記、觀察人心,也會靜靜欣賞每一段緣分。
名字很特別,性格很慢熱,但真心總是誠懇。
如果你也喜歡細水長流的交流,歡迎跟我說聲嗨 🤍
#方格新手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哈嘍,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你已經是父母,或許你還沒有孩子,但這篇文章都會給你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有孩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很多人說,孩子給了他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當你看到孩子開心...

哈嘍,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你已經是父母,或許你還沒有孩子,但這篇文章都會給你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有孩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很多人說,孩子給了他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當你看到孩子開心...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