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懂嗎?」
「這就是要用xx技巧,對嗎?」
「這樣講清楚嗎?」
「我們之前教的東西都還記得,對不對?」
身為教學者或演講者,我們常會想要確認對方是否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內涵,進而熱心地提出許多問題,想要讓彼此有更多的交流。但這些交流是有效的嗎?
為什麼許多問題都是無效的?
想看看一個場景,你在大學修課時旁邊都是不熟的陌生人,台上的教授表達的內容已經超出你的負荷程度,開始有點搞不清楚了。這時,教授終於停下來問大家:「有不懂的地方嗎?我可以再解釋給你聽喔!」你左看看右看看,沒有一個人出聲,就這樣教室安靜了10秒鐘。教授只能自己接話說:「看來大家都了解了,我們繼續往下講。」當一個問題要由提出者自問自答時,我們內心就要有一個警訊—講者與聽者並不在同一個頻率。也許,提問者會雙手一攤的表示聽者要積極地尋求幫助,但是,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當身旁的人都「看似」聽得懂的時候,我們不僅會懷疑是否是自己的理解力不夠,舉手發問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我們也可能問題都還沒有聽懂,就會想不自覺地點頭,只為了讓講者留下好的印象。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也是有人願意舉手發問,也許是因為環境讓他安心,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個人勇於發問的個性。但這些人,往往不在多數。
為什麼要從提問者開始改進?
學習是兩方的事情,但若要從聽者的角度開始改進,需要很長一段的時間。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並且有自信地提出疑問,需要長時間社會風氣的鼓勵和教育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施個魔法解決的。
所以,若提問者能夠花心思在問題的設計上,相信雙方都能夠對於表達的內容有一樣的概念。
設計問題的魔法!CCQs
CCQs(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s),在中文上,我會稱之為「概念確認」。CCQs強調的是「具體」的提問。過往的提問方式,我們都太過含糊,或者是範圍太大,以至於聽者不知道該從何處問問題。使用具體的提問,也能夠確保雙方的理解是一致的。
教學目標:讓高中學生理解公民投票權的資格
CCQs問法:你們現在可以去投票嗎?那你們的外師Alex可以去投票嗎?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把題目範圍縮小了,也盡量連接他們周遭的例子,讓腦袋裡的資訊能夠互相連通。提問也需要以「簡單」為主,因為只是要確保雙方的概念理解一致,不應該做過多的提問,而模糊想確認的核心目標。
簡單:你們現在可以去投票嗎?(可以 / 不可以)
複雜:有人可以解釋什麼是公民投票權嗎?(申論題)
除此之外,應該要避免把要詢問的內容原封不動的提問,要盡量換句話說,不僅讓提問更活化,也能夠促發聽者思考。
換句話說:你們現在可以去投票嗎?
原封不動:公民投票權你們現在沒有資格,對吧?
結論
其實CCQs多用在學習語言領域上,但我覺得它是一個適合不同領域的教學技巧。我認為一個提問方式的改變,能夠促進講者與聽者之間的理解。CCQs也是一個施作起來不需要高成本的技巧,若講者能夠長時間琢磨,相信能夠帶來巨大的改變。對於想知道CCQs如何在語言領域實施的話,可以參考下列網站,參考它的提問方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