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車(EV)成為鴻海(2317)未來成長新引擎,旗下合資公司 鴻華先進(Foxtron, 2258) 正悄悄累積關鍵資產。那麼,當這部分價值浮現,能否推動鴻海整體估值重估?本文帶你從四大面向剖析鴻華先進的 EV 資產價值,以及對母公司估值可能帶來的催化效應。
---
一、量產節奏:Model B 與 Model C 的出貨放量 鴻華先進的兩大量產車款──Model B(納智捷 n⁵)與 Model C(Luxgen n⁷)──分別定位入門跨界休旅與中型 SUV。 Model B 已完成型式認證,預計 Q4 開始小批交車,2026 年上半年放量。 Model C 在台灣上市後,鎖定北美市場, 只要量產順利,鴻華 2026 年營收貢獻可望突破百億元,成為鴻海估值重估的重要數字。 --- 二、模組化授權:MIH 平台的隱形資產 鴻華先進是 MIH 開放平台的主要整合者,除了自有車款,還提供「底盤+電控+軟體」模組給其他品牌或初創車企: 底盤模組(EVKit):通用化設計,降低研發與生產成本。 OTA 軟體服務:持續收費訂閱,創造高毛利的後市場收入。 未來若有更多廠商採用 MIH 模組,鴻華可透過授權或分潤,額外拉高營收與毛利。 --- 三、海外訂單:三菱合作與國際版圖 鴻華已與日本三菱簽署 MOU,將於 2026 年下半年向澳洲、紐西蘭提供 OEM 電動巴士,並洽談歐洲試點。 澳紐市場:單年需求估可達上千輛,單車合約價值百萬台幣起跳。 歐洲試點:多國補貼可達車價 40%,大幅提高專案利潤空間。 若首批訂單落地,鴻海集團將從純硬體代工轉向「整車+運維+補貼應用」的全方位解決方案供應商。 --- 四、估值破冰:對母公司 EPS 的影響 整合以上成長動能,我們可粗估: 1. 量產營收:2026 年鴻華貢獻營收約 150 億元,毛利約 15–20 億元。 2. 平台授權:若 MIH 模組授權收入達 5 億元,貢獻額外毛利 2 億元。 3. OEM 訂單:三菱單一年度訂單利潤 10 億元級。 合計對鴻海 EPS 的正向貢獻,保守估計約 0.5–0.8 元,對照目前母公司 EPS 12 元本益比 15 倍,股價催化預期 10–12%。 --- 小結|投資人關注三大指標 1. 量產驗證:Model B/C 是否按時拉升月產能並公布出貨數。 2. 平台合作:MIH 授權合約進度與軟體訂閱啟動率。 3. 海外訂單:三菱及歐洲訂單簽約與首批交車時程。 當這些關鍵訊號齊聚,鴻海的估值重估可能就此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