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愛情不是三元素,是四要素?!9分鐘完讀佛洛姆《愛的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5 分鐘

(Gemini協作,按這裡用聽的

引言

艾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是一位傑出的德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及哲學家,其學術貢獻常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緊密相連 1。佛洛姆的著作深入探討心理福祉、社會條件與人際關係之間錯綜複雜的交織 1。他的代表作《愛的藝術》於1956年首次出版,迅速成為國際暢銷書,確立了其作為佛洛姆最廣為人知且備受讚譽的著作地位 2。時至今日,該書依然是心理學、哲學以及人類關係研究領域的奠基性文本 1。該書能夠在出版數十年後仍保持其相關性,凸顯了其對愛與人類連結本質的探討具有普世性和超越時代的意義 7。這表明佛洛姆觸及了人類經驗中超越特定文化或歷史背景的根本面向。

佛洛姆對愛的核心論點,根本上挑戰了西方社會對愛的普遍理解。在西方文化中,愛常被視為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一種迷戀,或者是一種人們被動「墜入」的狀態 1。佛洛姆認為,這種普遍存在的誤解導致人們無法真正去愛 13。相反,他提出愛是一種「藝術」——這是一種積極的實踐,需要有意識的知識、專注的努力、持續的紀律和不間斷的練習,如同掌握任何其他專業技能一般 1。愛的這種積極特徵主要體現在「給予」而非「接受」,代表了一個人潛能和生命力的最高體現。給予自我,包括一個人的喜悅、興趣、理解、知識、幽默,甚至悲傷,被認為能本質上在接受者心中產生愛,從而促進生命力的互惠共享 9。將愛從被動的「感覺」重新定義為一種積極的「藝術」或「實踐」,從根本上將愛的控制權從外在的偶然或短暫情緒轉移到內在的主動性和刻意培養。這種觀點賦予個體積極塑造和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直接反駁了社會上將愛描繪為不可控、轉瞬即逝現象的敘事 8。

本報告將深入探討佛洛姆《愛的藝術》的核心論點,分章介紹其主要思想,分析其對人文主義心理學和社會批判理論的深遠影響,並審視學術界對其理論的批判。最後,報告將評估當代親密關係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是否支持佛洛姆的觀點,並列出相關文獻。

raw-image


I. 《愛的藝術》核心論點與分章介紹

A. 愛的本質:從「墜入愛河」到「立足於愛」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開篇即對西方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愛之觀念進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人們普遍錯誤地認為愛無需學習,彷彿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現象 1。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消費主義和激進個人主義的盛行,愛已被有效地商品化。在這種模式下,人際關係被簡化為一種「勞動市場」的交易,個體根據其感知到的「交換價值」或「人格包裝」來尋求浪漫伴侶 1。佛洛姆主張,這種市場導向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導致膚淺的關係,並對真正的連結產生深刻的誤解 1。此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對成功、聲望、金錢和權力的不懈追求,往往將愛的重要性降至次要地位,這嚴重阻礙了個體體驗真正愛的能力 13。佛洛姆在1956年對愛商品化的批判,展現了卓越的先見之明,直接預示並提供了理解當代現象(如交友應用程式)的理論框架。在這些平台上,個體確實根據精心策劃的個人資料和感知到的「交換價值」進行「人類購物」 9。這凸顯了佛洛姆在數十年前就已識別出的、至今仍普遍存在的深層社會病理,強調了其社會心理分析的持久相關性和預測能力。

佛洛姆斷言,愛並非被動的情感或單純的感覺,而是一種積極的投入——是一種「立足於愛」(standing in love)而非僅僅「墜入愛河」(falling for it)的狀態 8。實現真正的愛需要投入一個人全部的人格,進行持續的學習和實踐 13。這是一項需要知識、持續的努力、堅定的紀律和不間斷實踐的事業 1。愛的積極特徵主要體現在「給予」自我,而非接受。這包括分享一個人內在最鮮活的部分:喜悅、興趣、理解、知識、幽默,甚至悲傷。佛洛姆將這種給予行為視為一個人潛能和生命力的最高體現,這是一個本質上能在對方心中產生愛的過程,從而促進生命力的互惠共享 9。將愛概念化為一種需要勤奮掌握的技能,如同學習樂器或木工,這帶來一個深遠的意義:個體有能力透過有意識、有目的的努力來積極提升其愛的容量,而非被動等待愛的降臨或尋找一個「完美」的伴侶 11。這種觀點為個人在關係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賦權且可操作的框架。

佛洛姆認為,人類固有的「分離感」是大多數人類焦慮的根本來源 4。這種深刻的孤立感源於人類的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與自然、其他個體和社會是分離的 4。他主張,人類最根本的需求是克服這種內在的分離感,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4。儘管許多人本能地透過順從社會規範或形成共生關係來緩解這種焦慮(在此類關係中個體性會喪失),但佛洛姆堅持認為,真正的結合只能在保持個體完整性的前提下實現 4。因此,成熟的愛被明確定義為「在保持個體完整性的條件下的結合」,並被視為唯一能真正滿足人類對連結深層渴望的方式 9。佛洛姆將「分離感」闡釋為人類焦慮的核心,這為追求愛提供了深刻的生存動機,將愛從單純的社會偏好提升為解決人類孤立困境的根本方案 4。這種觀點將愛定位為不僅是一種理想的情感狀態,更是實現心理健全和福祉的必要條件。


B. 愛的四大基本要素

raw-image


佛洛姆提出,所有形式的成熟之愛都共享四個本質的、相互依存的要素:關懷、責任、尊重和知識 1。這些要素並非孤立的特質,而是成熟個體所具備的整合態度 14。

  1. 關懷 (Care): 這指的是對所愛之人生命與成長的積極而真誠的關注 1。佛洛姆斷言,若無此積極關懷,愛便不復存在 20。
  2. 責任 (Responsibility): 這並非指外在強加的義務,而是自願回應他人(無論是表達的還是未表達的)需求的行為 1。佛洛姆警告,若缺乏尊重,責任可能演變成控制或佔有 14。
  3. 尊重 (Respect): 這涉及能夠如實看待他人,承認並支持其獨特個性,並為了對方的利益而非自身目的,促進其成長與發展 1。佛洛姆認為,真正的尊重只能在自由的環境中蓬勃發展,且需要對他人有深刻而真實的了解 9。
  4. 認識 (Knowledge): 該要素要求對他人有深刻的理解,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他們,並努力深入其本質或靈魂 1。這是一個持續動態的追求,因為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會意識到對他人內心世界的複雜性還有更多需要學習 14。

這四個要素——關懷、責任、尊重和知識——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共同構成了一個成熟之愛的整體且相互關聯的框架。這強調了在佛洛姆看來,愛不僅是一種情感狀態,更是認知(知識)、意志(責任、關懷)和倫理(尊重)等多個維度的複雜交織。這將愛從簡單的情感定義提升為一個更為堅實、可操作的關係參與模式,為愛的積極生活和表達提供了全面的指導。


C. 各種形式的愛

raw-image


佛洛姆認為,愛並非主要針對特定個體,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傾向」,它塑造了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根本關係 9。這種普遍的態度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1。

  1. 手足之愛 (Brotherly Love): 被認為是最根本的愛的形式,它植根於對人類共同本質和所有人內在統一性的認可 1。這種愛延伸至所有人類,包含對弱者和陌生人的責任、關懷、尊重和知識 4。
  2. 母愛 (Motherly Love): 特徵是無條件地愛孩子,專注於滋養關懷,確保其福祉,並灌輸對生命本身的深切熱愛 4。這種愛僅僅因為「我存在」而給予 14。
  3. 父愛 (Fatherly Love): 與母愛相對,父愛通常被描述為有條件的,需要透過滿足期望、達到某些標準和履行職責來贏得 8。
  4. 情愛 (Erotic Love): 這種形式代表著與一個特定個體完全融合和結合的強烈渴望,其本質上是排他性的 7。佛洛姆警告,最初「墜入愛河」的爆發性體驗本質上是短暫的;真正的、成熟的情愛需要持續的刻意努力、意志,以及超越最初迷戀的深層、真實連結 8。
  5. 自愛 (Self-Love): 佛洛姆斷言,自愛是真正愛他人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他將其定義為接納和欣賞自我,擁抱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並優先考慮自身的福祉 4。至關重要的是,佛洛姆區分了健康的自愛與病態的自戀 4。
  6. 對上帝的愛 (Love of God): 在佛洛姆的框架內,這種形式的愛被理解為個體自我發展的旅程,對自我的深刻探索,以及從最初(或許是嬰兒期)的無條件愛,走向成熟、有意識的選擇和承諾 1。

佛洛姆認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能夠成功地將從母親那裡體驗到的無條件、滋養的愛,以及從父親那裡獲得的有條件、引導性的愛,整合為一個統一且平衡的人格 4。佛洛姆對愛的形式進行了詳細分類,特別是將手足之愛(普世性)置於情愛(排他性)之前作為基礎,以及母愛和父愛的發展性整合,這揭示了他對愛的一種複雜而全面的理解。這種框架表明,真正的情愛只有當其植根於更廣泛的普世人類連結能力,並在一個成熟、整合的自我中培養時,才能真正蓬勃發展。

raw-image


II. 《愛的藝術》的後續影響

A. 對人文主義心理學的貢獻與定位

佛洛姆是一位傑出的知識分子,其思想對1950年代人文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和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1。人文主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強調個人成長、自我實現以及關係對個體滿足感的至關重要性 1。佛洛姆對愛在個人實現和社會和諧中核心作用的深刻關注,與該運動的核心宗旨完美契合 1。他常被視為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實際創始人,是最早明確使用「人文主義」一詞來區分其方法與傳統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人之一 26。佛洛姆闡述了人類生活中「自我實現的傾向」,並主張在治療實踐中建立「核心對核心的關係」,擺脫佛洛伊德更為超然的「禁慾」規則 26。

佛洛姆的工作透過將重要的歷史、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納入人格形成的理解中,顯著拓寬了精神分析理論 26。他還在自愛概念上與佛洛伊德顯著分歧,認為自愛是愛他人的能力所必需的健康前提,而非僅僅是自戀的病態表現 4。佛洛姆將精神分析的深度與人文主義對個人成長、自由以及社會背景深刻影響的強調獨特地結合起來 3,這代表了心理學思想上的一個突破性轉變。這種跨學科方法提供了一個更樂觀、更全面、更具行動性的框架,用於理解人類潛能和解決社會異化問題,超越了早期心理學範式中普遍存在的決定論觀點。

raw-image

B. 對社會批判理論的啟發:消費主義與人際關係

佛洛姆的著作,特別是《愛的藝術》,對西方文化及其潛在社會結構進行了強烈而深刻的批判 1。他強烈主張,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普遍的市場導向關係,系統性地將人類的精力、技能甚至關係本身商品化,從而從根本上抑制了真實愛的發展 1。佛洛姆嚴厲警告社會的順從壓力,他認為這種壓力反而增加了個體孤立,並阻礙了真正、真實連結的形成 4。他對社會結構對人際關係有害影響的見解至今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特別是他提出的性福是愛關係的「結果」而非「原因」的公理 4。佛洛姆將心理學理論與敏銳的社會批判無縫結合,深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 1,這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分析視角。這使他能夠闡明宏觀社會力量,如資本主義和普遍的消費主義,如何深刻地塑造並常常扭曲親密的人類經驗,例如愛。這突顯了個人福祉的關鍵社會政治維度,表明個體的心理狀態不能脫離其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來理解。

C. 作為心理學、哲學與社會學的經典文本

《愛的藝術》是一部獨特的哲學與心理學著作 1,它巧妙地探討了心理福祉、普遍社會條件和人際關係複雜性之間的錯綜交織 1。它被廣泛認為是一部經典文本,在全球範圍內引起數百萬人的共鳴,提出了一種與普遍社會規範形成鮮明對比的人性理論 2。佛洛姆將深刻的心理學見解與嚴謹的社會理論相結合的獨特能力,以及他能夠為大眾讀者撰寫同時保持學術深度的能力,是這本書持久吸引力的標誌 3。該書作為心理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奠基性文本」 1 的持久地位,凸顯了其對跨學科人類經驗研究的根本性貢獻。儘管其學術嚴謹且深度非凡,但其卓越的可讀性使其變革性見解能夠觸及廣大讀者,從而促進了關於愛和人類連結基本性質的廣泛社會對話。

III. 對《愛的藝術》的批判

raw-image


A. 概念的模糊性與內在矛盾

儘管其廣泛性引人入勝,佛洛姆對愛的廣闊概念因其概念上的局限性,包括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未解決的內在矛盾,而受到批評 21。批評者認為佛洛姆並未總是精確闡明他所指的「愛」為何物,並指出古希臘語區分了不同形式的愛(Eros、Philia、Agape),而這些在英語中都被翻譯為「愛」。這表明佛洛姆的關注點更多地傾向於普世或柏拉圖式的愛,而非特指浪漫之愛 17。

一項批評指出佛洛姆存在主義框架內存在「認識方式上的不精確和可疑的混淆」,質疑他聲稱的「人類科學」,同時卻大量引用非經驗主義的靈性導師的觀點 29。一個重要的內在矛盾涉及愛的主要受益者:愛是主要服務於給予者的需求或利益,還是接受者的需求或利益,或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29。批評者認為,如果愛主要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佛洛姆未能提供足夠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它如何同時滿足自我的需求,這與他對自我發展和克服分離感的強調相矛盾 29。關於概念模糊性和內在矛盾的批評 21 揭示了佛洛姆著作中一個根本性的張力:儘管他對愛的願景深刻鼓舞人心且富有倫理意義,但其哲學廣度偶爾會影響其精確的操作化。這使得對其特定理論構念進行直接的實證檢驗變得困難,並可能導致在具體關係情境中應用時出現不一致。這種張力凸顯了連接宏大哲學理論與經驗科學探究的內在挑戰。


B. 對「愛是一種藝術」的質疑與限制

儘管佛洛姆強調愛是一種需要「知識和努力」的「藝術」,但有批評認為,他對愛作為一種技能的「掌握」概念可能過於理想化或單一化 17。批評者認為,佛洛姆的「全有或全無」的愛觀點,即任何不完美的、非普世的愛都被視為「偽愛」,這為愛的發展留下了很小的空間 29。這種視角未能充分考慮人類的有限性,以及個體如何以特定方式發展,以及愛的能力如何受個人歷史的限制 29。此外,有觀點認為,佛洛姆對愛作為一種「藝術」的強調,雖然鼓勵努力,但也可能忽略了愛中非理性的、情感的、甚至是不安全的面向,這在現實關係中是不可避免的 30。將愛視為一種可學習和掌握的藝術,這是一個強大的概念,但其潛在的局限性在於,它可能未能充分考慮人類經驗的複雜性和非理性層面。如果將愛僅僅視為一種可透過意志和紀律完全控制的技能,那麼它可能低估了情感的自發性、脆弱性以及人際關係中固有的不確定性。這種觀點可能導致對愛的不切實際的期望,未能為關係中不可避免的掙扎、不安全感和非理性情感提供足夠的解釋或指導。

C. 缺乏實證基礎與過時的觀點

一些評論指出,《愛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哲學性和精神分析性的,缺乏明確的臨床基礎或實證研究支持其主張 27。儘管佛洛姆是精神分析學家,但他的理論被認為帶有「精神分析的怪異性」,且沒有提供任何臨床基礎 27。有批評認為,佛洛姆的一些觀點可能反映了其時代的局限性,例如,書中可能存在「淫穢、性別歧視、恐同」的內容,這在當代社會心理學視角下可能被視為過時 27。此外,佛洛姆對愛的定義有時被認為過於抽象和理想化,難以直接應用於複雜的現實關係,這使得其理論在實證研究中難以操作化和檢驗 21。對於佛洛姆理論缺乏明確實證基礎的批評,凸顯了將宏大哲學與心理學理論轉化為可檢驗科學假設的挑戰。儘管其概念在概念層面具有說服力,但缺乏可操作的定義和經驗證據,限制了其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的直接應用。此外,其部分觀點可能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這要求當代讀者在應用其理論時,需以批判性視角進行審視和調整,以適應不斷演變的社會價值觀和科學理解。


IV. 親密關係心理學實證研究對佛洛姆觀點的支持

佛洛姆的《愛的藝術》雖然主要是一部哲學和精神分析著作,但其提出的許多核心概念與當代親密關係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存在顯著的共鳴。儘管這些研究通常不直接引用佛洛姆,但其發現間接支持了佛洛姆對愛之本質和實踐的深刻理解。

raw-image


A. 對「關懷、責任、尊重、知識」四要素的支持

佛洛姆提出的「關懷、責任、尊重、知識」是成熟之愛的核心要素 1。現代親密關係心理學研究儘管很少直接引用佛洛姆,但許多研究結果與這些概念高度契合。

文獻: Davila, J., Mattanah, J. F., Bhatia, V., Latack, J. A., Feinstein, B. A., Eaton, N. R., Daks, J. S., Kumar, S. A., Lomash, E. F., McCormick, M., & Zhou, J. (2017). Romantic competence, healthy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in emerging adult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1), 150-170. https://doi.org/10.1111/pere.12175

  • 理論連結: 該研究雖未明確提及佛洛姆,但其「浪漫能力(Romantic Competence, RC)」模型中的「互惠性(mutuality)」概念與佛洛姆的「關懷」和「尊重」高度一致 31。互惠性被定義為考慮自我與他人的需求,並努力使雙方結果最大化,以一種同時考慮雙方需求、傳達雙方需求重要性並確保雙方需求得到滿足的方式行事 31。這與佛洛姆強調的愛是積極的、給予的,且包含對他人成長的關懷和尊重的觀點相呼應 7。
  • 研究方法: 該研究採用了三項針對新興成年人的研究,以檢驗RC與關係和個體福祉的關聯 31。研究使用了半結構化訪談工具「新興成年人浪漫能力訪談(RCI–EA)」,該工具衡量能力的三個技能領域:洞察力、互惠性和情緒調節 31。訪談者根據訪談材料對回答進行編碼,並使用1到5分的量表進行評分 31。此外,研究還使用了自我報告問卷來評估RC的相關領域,例如自我反思和洞察量表(SRIS)衡量洞察力,共同心理發展問卷(MPDQ)衡量互惠性,以及認知情緒調節問卷(CERQ)和情緒調節問卷(ERQ)衡量情緒調節 31。
  • 測量工具: 該研究採用了多種測量工具,包括:
  • 浪漫能力訪談(RCI–EA): 半結構化訪談,評估洞察力、互惠性、情緒調節 31。
  • 自我反思和洞察量表(SRIS): 衡量對自身思想、情感和行為理解的清晰度 31。
  • 共同心理發展問卷(MPDQ): 衡量親密關係中的互惠性感知 31。
  • 認知情緒調節問卷(CERQ)/情緒調節問卷(ERQ): 衡量認知應對策略和情緒調節 31。
  • 浪漫依戀安全感量表(RAAS)/親密關係體驗問卷(ECR–R): 衡量依戀安全感 31。
  • 關係決策量表(RDS): 衡量關係決策 31。
  • 感知關係質量成分量表/伴侶滿意度指數(CSI): 衡量關係滿意度 31。
  • 抑鬱焦慮壓力量表(DASS): 衡量抑鬱和焦慮症狀 31。
  • 結果: 在三項研究中,RC與更高的安全感、更健康的決策、更高的滿意度以及更少的內化症狀(如抑鬱和焦慮)顯著相關 31。特別是,互惠性(與關懷和尊重相關)被發現是關係品質的關鍵預測因素 31。
  • 意涵: 該研究表明,浪漫能力(包括互惠性、洞察力和情緒調節)是可以學習的技能,並且這些技能的培養可以顯著提升關係品質和個人福祉 31。這與佛洛姆將愛視為一種需要學習和實踐的藝術的觀點高度一致,為其理論提供了間接但重要的實證支持。這也為早期干預和關係教育提供了實用框架,強調在個體選擇伴侶之前培養這些關鍵技能的重要性 31。

文獻: Sidor, M., & Dubin, K. (2025, April 26). Responsibility in relationships: The foundation of trust and commitment. Sweet Institute. https://sweetinstitute.com/responsibility-in-relationships-the-foundation-of-trust-and-commitment/

  • 理論連結: 該文章雖未提及佛洛姆,但其對「責任」在關係中重要性的詳細闡述與佛洛姆將責任視為愛的核心要素之一的觀點完全契合 32。文章將責任分解為問責制、承諾、支持與關懷以及共同貢獻,這與佛洛姆對責任的定義(自願回應他人需求)相符 14。
  • 研究方法: 這是一篇描述性文章,而非實證研究。它綜合了現有知識和專家觀點,討論了責任在關係中的概念理解、重要性及其培養策略 32。
  • 測量工具: 無(非實證研究) 32。
  • 結果: 文章指出,關係中的責任感能建立信任、增強溝通、促進情感親密、鼓勵個人成長並創造穩定感 32。當伴侶透過一致的行動和問責制展現責任時,他們會創造一個安全可靠的環境 32。
  • 意涵: 儘管非實證研究,該文章提供了關於如何培養關係中責任感的實用指導,並闡明了其對關係健康和持久性的積極影響 32。這間接支持了佛洛姆關於責任是成熟愛之基石的理論,並強調了其在實際關係維護中的關鍵作用。


B. 對「自愛」在關係中重要性的支持


佛洛姆強調,自愛是愛他人的先決條件,健康的自愛與自戀不同 4。現代心理學研究也廣泛支持自愛(或稱自我肯定、自我關懷)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聯。

文獻: Erol, R. Y., & Orth, U. (2014).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couples: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0, 2291-2303. http://dx.doi.org/10.1037/a0037370

  • 理論連結: 該研究雖未直接引用佛洛姆,但其對「自尊」與關係滿意度之間關聯的探討,與佛洛姆關於「自愛」作為愛他人的前提的觀點高度相關 4。佛洛姆將健康的自愛定義為自我接納和欣賞,這與自尊的概念有重疊之處 8。
  • 研究方法: 該研究包含兩項縱向研究,旨在檢驗自尊發展對伴侶關係滿意度的影響 34。
  • 研究一: 使用「世代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of Generations, LSG)」的數據,從1988年至2000年進行了五次評估。參與者為885對已婚或同居伴侶,年齡範圍廣泛 34。
  • 研究二: 使用「全國家庭與住戶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 NSFH)」的數據,在1987/1988年、約6年後和約15年後進行了三次評估。參與者為6,116對已婚或同居伴侶,包含多種族群 34。
  • 兩項研究均使用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計(FIML)處理缺失值,並透過TLI、CFI和RMSEA指標評估模型擬合度 34。
  • 測量工具:
  • 自尊: 羅森伯格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SE)的10個項目或3個項目版本被用於測量自尊 34。
  • 關係滿意度: 吉爾福德-本森婚姻滿意度量表(Gilford-Bengtson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或單一項目評估被用於測量關係滿意度 34。
  • 控制變量: 年齡、關係長度、健康狀況和就業狀況被納入分析作為控制變量 34。
  • 結果: 兩項研究的結果模式相似。研究發現,伴侶雙方的自尊初始水平及其隨時間的變化,均能顯著預測其共同的關係滿意度初始水平及其變化 33。這種影響不因性別而異,且在控制了參與者的年齡、關係長度、健康和就業狀況後依然成立 34。總體而言,高自尊對浪漫關係有益,並且對伴侶的關係滿意度也有正向影響 33。
  • 意涵: 該研究為自尊(與佛洛姆的自愛概念相關)對關係滿意度的影響提供了強有力的縱向實證支持 33。這表明,提升個體的自尊水平可能是一種有效提升伴侶關係滿意度和穩定性的方法 34。這與佛洛姆關於自愛是成熟愛之基礎的論點相符,強調了個人內在健康對關係外部表現的根本性影響。

文獻: Number Analytics. (n.d.). The Intersection of Self-Love and Love Stud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self-love-and-love-studies

  • 理論連結: 該文章雖未提及佛洛姆,但其主題——自愛與愛研究的交集——直接呼應了佛洛姆關於自愛是愛他人的前提的觀點 4。文章強調自愛對依戀安全感、情緒智力、關係滿意度以及衝突解決和溝通能力的積極影響 35。
  • 研究方法: 該文章主要基於現有研究和心理學概念進行論述,引用了多篇學術文獻來支持其觀點 35。它使用了概念定義、圖表、表格和策略建議等方式來闡述其論點 35。
  • 測量工具: 無(綜合性文章,非實證研究) 35。
  • 結果: 文章指出,自愛與依戀安全感、情緒智力、關係滿意度呈正相關 35。相反,缺乏自愛可能導致依戀焦慮、低自尊和關係困擾 35。高自愛個體傾向於擁有更健康的關係期望和界限,並在衝突解決中展現出同理心和理解 35。
  • 意涵: 該文章強調,透過自我關懷實踐培養自愛,對於形成安全的依戀風格、設定適當的界限、改善溝通和衝突解決,並最終實現更充實、更滿意的浪漫關係至關重要 35。這為佛洛姆的自愛理論提供了廣泛的當代心理學支持,表明其核心主張在當代關係研究中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C. 佛洛姆理論與依戀理論的比較與對話


佛洛姆對人類「分離感」的強調以及對連結的深層需求,與當代依戀理論的核心概念存在重要的對話空間,儘管兩者在理論根源和側重點上有所不同。

依戀理論簡述: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的依戀關係,為個體的情感安全感和未來關係奠定了基礎 16。成人依戀風格描述了個體如何根據其內在的安全感與他人建立關係 36。安全型依戀的特點是在關係中感到信任和安全,並能夠在親密關係中保持獨立性 36。

對比與異同:

  • 佛洛姆的觀點: 佛洛姆強調「分離感」是人類焦慮的根本來源,而愛是克服這種分離感的積極藝術 4。他將愛定義為一種「給予的行為」,其核心是尊重和理解他人 16。他認為,控制欲源於將他人視為佔有物,而非自由個體,這與真正的愛背道而馳 16。
  • 依戀理論的觀點: 依戀理論則關注早期依戀經驗如何塑造個體在成人關係中的安全感 16。從依戀理論的角度看,控制欲常常源於「不安全依戀風格」,即對被拋棄的恐懼導致的過度猜疑和控制行為 16。
  • 共同點: 儘管理論切入點不同,佛洛姆和依戀理論都深入探討了人類對連結的深層需求以及焦慮對關係動態的影響 16。不安全感和對孤立的恐懼被視為導致控制行為的共同驅動力,這兩種理論都試圖解釋為何個體會尋求不健康的連結方式 16。
  • 差異點: 佛洛姆的理論側重於愛作為一種積極的、有意識的選擇和實踐,強調個體是否將他人視為自由個體或佔有物 16。他將愛視為一種需要意識努力和實踐的「技能」或「藝術」 16。相比之下,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則更側重於早期依戀經驗如何塑造個體在關係中的安全感和信任,強調愛是建立在安全和信任基礎上的情感連結 16。佛洛姆的理論更具哲學性和社會批判性,探討了社會結構對愛能力的影響;而依戀理論則更側重於發展心理學和臨床實證,解釋了依戀模式的形成及其對關係的影響 27。

儘管佛洛姆的理論並非直接的依戀理論,但其對「分離感」的強調與依戀理論中「安全基地」和「探索世界」的平衡有異曲同工之妙。佛洛姆認為,真正的愛是在保持個體完整性基礎上的結合,這與安全型依戀中個體既能親密又能獨立的特徵相符。然而,佛洛姆的理論更具規範性,強調愛是一種道德選擇和個人修為,而依戀理論則更側重於解釋依戀模式的形成及其對關係的影響。兩者可以互補,佛洛姆提供愛的理想願景和實踐路徑,依戀理論則解釋了個體在實現這一願景時可能面臨的心理障礙和發展根源。

V. 結論

艾里希·佛洛姆的《愛的藝術》超越了對浪漫愛情的膚淺理解,將愛提升為一種需要終生學習和實踐的藝術。其核心論點——愛是關懷、責任、尊重和知識的積極展現,以及自愛是愛他人的前提——在當代親密關係心理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間接實證支持。儘管其理論在某些方面存在概念模糊和缺乏直接實證基礎的批評,但其對社會商品化和人類異化的批判,以及對愛作為克服分離感之根本解決方案的闡述,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佛洛姆的理論對現代親密關係具有重要啟示,鼓勵個體擺脫被動等待愛的觀念,轉而積極培養愛的內在能力。這意味著在追求親密關係時,應更注重個人品格的發展、對伴侶的深度理解與尊重,以及對關係的承諾與投入,而非僅僅追求外在條件或短暫的情感衝動。

儘管現有研究提供了間接支持,未來研究可嘗試開發更直接的測量工具,以操作化佛洛姆的「關懷、責任、尊重、知識」四要素,並將其納入縱向研究,以更嚴謹地檢驗其對關係品質和穩定性的預測力。此外,可進一步探討佛洛姆對社會結構(如消費主義)如何影響個體愛的能力的批判,並結合社會心理學的實證方法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

引用的著作

  1. The Art of Loving: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Insights ...,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podcastics.com/podcast/episode/the-art-of-loving-a-comprehensive-summary-and-insights-326971/
  2. The Art of Loving by Erich Fromm | Goodreads,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4142.The_Art_of_Loving
  3. Erich Fromm: freedom and alienation, and loving and being in education - Infed.org,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infed.org/mobi/erich-fromm-freedom-and-alienation-and-loving-and-being-in-education/
  4. Fromm Publishes The Art of Loving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literature-and-writing/fromm-publishes-art-loving
  5. www.ebsco.com,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literature-and-writing/fromm-publishes-art-loving#:~:text=In%20his%20most%20popular%20and,source%20of%20most%20human%20anxiety.
  6. Erich Fromm - Wikipedia,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ich_Fromm
  7. The Art of Loving: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Human Connection - meinpodcast.de,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meinpodcast.de/reading-recap-book-summaries/the-art-of-loving-unleashing-the-power-of-human-connection
  8. The Power of Love | Daily Philosophy,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daily-philosophy.com/fromm-art-of-loving/
  9. The Art of Loving — Sarah Simpson, lcmhc,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sarahsimpsoncounseling.com/blog/art-of-loving
  10. The Art of Loving: Transforming Relationships for True Happiness | by Bookey - Medium,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medium.com/@bookey.en/the-art-of-loving-transforming-relationships-for-true-happiness-5def19289857
  11. Philosopher Erich Fromm on the Art of Loving and What Is Keeping Us from Mastering It,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themarginalian.org/2015/10/29/the-art-of-loving-erich-fromm/
  12. The Art of Loving: Erich Fromm's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Love | TheCollector,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thecollector.com/erich-fromm-art-of-loving/
  13. The Art of Loving - Wikipedia,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Art_of_Loving
  14. The Art of Loving by Erich Fromm - ArtySana,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aartysana.com/blog/theartoflovingerichfromm
  15. Book Review: The Art of Loving by Erich Fromm - Sail Magazine,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sailemagazine.com/2017/01/book-review-the-art-of-loving-by-erich-fromm/
  16. Is It Genuine Love or a Need to Control? Insights from Erich Fromm and John Bowlby | by If Philosophers Spoke of the Modern World | Medium,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medium.com/@philosophers0222/is-it-genuine-love-or-a-need-to-control-insights-from-erich-fromm-and-john-bowlby-a5582f2e318d
  17. Book Review-The Art of Loving - Thor Projects,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thorprojects.com/2018/03/26/book-review-art-loving/
  18. Social Psychology Ch 10 Flashcards | Quizlet,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quizlet.com/690437926/social-psychology-ch-10-flash-cards/
  19. Erich Fromm's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s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history/erich-fromms-social-psychological-models
  20. Erich Fromm's Psychoanalytic Theory: Psychology of Character in Mu'tamar Al-Hub's short story "In a Love Banquet" by Taufiq Al-Hakim - ResearchGate,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5825042_Erich_Fromm's_Psychoanalytic_Theory_Psychology_of_Character_in_Mu'tamar_Al-Hub's_short_story_In_a_Love_Banquet_by_Taufiq_Al-Hakim
  21. Evaluating Fromm's Theory of Love and its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 Viterbo University Journals,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journal.viterbo.edu/index.php/atpp/article/download/1107/919/1740
  22. Erich Fromm on Inclusiveness, Exclusiveness, and Volition in Love | mirthandmeaning,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mirthandmeaning.wordpress.com/2013/12/22/erich-fromm-on-inclusive-and-exclusive-love/
  23. www.thecollector.com,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thecollector.com/erich-fromm-art-of-loving/#:~:text=Fromm%20believed%20that%20love%20is,any%20other%20kind%20of%20love.
  24. A book review on the Art of Loving by Erich Fromm - Spiral Leaf,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spiralleaf.co.uk/the-art-of-loving-by-erich-fromm
  25. Erich Fromm - "the art of loving" : r/books - Reddit,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books/comments/c9ipxd/erich_fromm_the_art_of_loving/
  26. Erich Fromm's Impact on Humanistic Psychology,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efsc.ipu-berlin.de/fileadmin/downloads/1-forschungskonferenz-print/Johach_H_2015b.pdf
  27. Episode 133: Erich Fromm on Love as an Art,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partiallyexaminedlife.com/2016/02/08/ep133-1-fromm/
  28. Lawrence J. Friedman – Valentine's Day, Erich Fromm, and The Art of Loving,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cupblog.org/2013/02/14/lawrence-j-friedman-valentines-day-erich-fromm-and-the-art-of-loving/
  29. Erich Fromm's The Art of Loving: An Existential, Psychodynamic, and Theological Critique - Enlighten Theses,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theses.gla.ac.uk/80302/1/2020SmithKevinPhDc.pdf
  30. Phenomenological Critique on Erich Fromm's “Art of Love” | by Jo ...,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jvnlstr.medium.com/critique-on-erich-fromms-art-of-love-fa4f446134a
  31. (PDF) Romantic competence, healthy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3406102_Romantic_competence_healthy_relationship_functioning_and_well-being_in_emerging_adults_Romantic_competence
  32. Responsibility in Relationships: The Foundation of Trust and ...,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sweetinstitute.com/responsibility-in-relationships-the-foundation-of-trust-and-commitment/
  33. Self-Esteem and the Quality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 ResearchGate,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98066956_Self-Esteem_and_the_Quality_of_Romantic_Relationships
  34.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1 ... - CORE,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33080865.pdf
  35. The Intersection of Self-Love and Love Studies - Number Analytics,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self-love-and-love-studies
  36. Erich Fromm - Simply Psychology, 檢索日期:7月 7, 2025,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erich-fromm.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熊客廳-歡迎入座
1.2K會員
57內容數
提供各種又硬又軟的心理學知識,期待與你的討論與交流,讓我們在彼此生命裏靠岸。
2025/07/10
I. 成人焦慮依附導論 定義焦慮依附:成人期的特徵與表現 成人依附焦慮的特徵在於持續擔憂重要他人無法在需要時提供支持或回應 。這種依附風格反映了一種對親密關係的深切渴望,同時伴隨著對被拒絕或分離的強烈恐懼 。高依附焦慮的個體往往抱持著負面的自我模式,認為自己無法獨立應對威脅,卻又對他人抱持著正面
Thumbnail
2025/07/10
I. 成人焦慮依附導論 定義焦慮依附:成人期的特徵與表現 成人依附焦慮的特徵在於持續擔憂重要他人無法在需要時提供支持或回應 。這種依附風格反映了一種對親密關係的深切渴望,同時伴隨著對被拒絕或分離的強烈恐懼 。高依附焦慮的個體往往抱持著負面的自我模式,認為自己無法獨立應對威脅,卻又對他人抱持著正面
Thumbnail
2025/06/22
自從上支影片出來之後,有人說:「逃避依附=渣,留著要幹嘛?」我能夠理解遇到這樣的人,內心一定會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但依附風格除了早期經驗的影響之外,也跟兩個人的互動有關。不過這並不代表他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5/06/22
自從上支影片出來之後,有人說:「逃避依附=渣,留著要幹嘛?」我能夠理解遇到這樣的人,內心一定會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但依附風格除了早期經驗的影響之外,也跟兩個人的互動有關。不過這並不代表他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5/06/08
我前幾天收到了「非普通教慾」的推播,覺得被燒到,想去看看這部片到底在拍什麼。據說是某種黑色幽默。但進戲院之後才發現完全笑不出來。 故事劇情(大雷) 故事描述有位父親把自己的太太、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關在家裡裡,不准他們出門,並且教育他們只要離開家門就得要開車,犬齒掉下來才可以離開家,犬齒再長出來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5/06/08
我前幾天收到了「非普通教慾」的推播,覺得被燒到,想去看看這部片到底在拍什麼。據說是某種黑色幽默。但進戲院之後才發現完全笑不出來。 故事劇情(大雷) 故事描述有位父親把自己的太太、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關在家裡裡,不准他們出門,並且教育他們只要離開家門就得要開車,犬齒掉下來才可以離開家,犬齒再長出來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心理學角度深入探討愛的定義、不同形式及其對個體和文化的影響,瞭解愛如何從多種層麵塑造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Thumbnail
透過心理學角度深入探討愛的定義、不同形式及其對個體和文化的影響,瞭解愛如何從多種層麵塑造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Thumbnail
30年歲月中,我經歷了不同形式的愛情,從懵懂到成熟。愛情不應該是一種負擔,兩個人間應保持自由空間,並學會先愛自己。這是我對愛情的觀點。
Thumbnail
30年歲月中,我經歷了不同形式的愛情,從懵懂到成熟。愛情不應該是一種負擔,兩個人間應保持自由空間,並學會先愛自己。這是我對愛情的觀點。
Thumbnail
探討史騰伯格愛情三角理論中親密感、激情與承諾三個面向,說明人們願意承諾一段關係的原因,並從自在愉快與避免負面後果兩個面向深入探討。
Thumbnail
探討史騰伯格愛情三角理論中親密感、激情與承諾三個面向,說明人們願意承諾一段關係的原因,並從自在愉快與避免負面後果兩個面向深入探討。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金錢和愛情常常被描繪為相互矛盾的兩極。一方面,浪漫的愛情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情是無價的,不應該用物質來衡量。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金錢卻是維繫日常生活和實現夢想的必要工具。這種看似對立的關係,實際上提示我們需要在金錢與愛情之間找到一種健康而平衡的關係。愛情在許多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金錢和愛情常常被描繪為相互矛盾的兩極。一方面,浪漫的愛情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情是無價的,不應該用物質來衡量。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金錢卻是維繫日常生活和實現夢想的必要工具。這種看似對立的關係,實際上提示我們需要在金錢與愛情之間找到一種健康而平衡的關係。愛情在許多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
Thumbnail
愛情的真諦在於理解對方,發現彼此的愛的語言。透過三個方法,認識自己的需求、觀察對方的付出方式、並且勇敢表達、溝通、嘗試,才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關係。這篇文章探討了在親密關係中,因為愛的語言不同而引起的誤會和衝突,並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法。
Thumbnail
愛情的真諦在於理解對方,發現彼此的愛的語言。透過三個方法,認識自己的需求、觀察對方的付出方式、並且勇敢表達、溝通、嘗試,才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關係。這篇文章探討了在親密關係中,因為愛的語言不同而引起的誤會和衝突,並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法。
Thumbnail
堅持自己對她純粹的愛!
Thumbnail
堅持自己對她純粹的愛!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