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個有趣的發現,在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對方總會一步步發現我的生活非常簡單,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洗澡,沒有了。那休閒娛樂呢?平常沒事的時候都在幹嘛呢?我以為我會有很多選項可以滔滔不絕,但近期卻什麼都吐不出來,就覺得我也沒有幹嘛,且我也不愛看YouTube、不太追劇(除非有特定欣賞的演員的劇,例如卜寶英,或很隨緣的看),偶爾看看書,寫寫字,如此而已。
每天都在幹嘛?
真的要說每天都會做的,就是玩玩Duolingo學西班牙文,並在入睡前寫下當日的感恩日記。畢竟近期時間都投注在做兩頭班的PT,安分地存明年的紐西蘭旅費。
平常喜歡聽甚麼歌呢?有在追星嗎?
不追星,不關注別人,把體力都花在自己身上。我其實是自私的人,其他人怎麼了我其實不是很在乎,除非我認為對方對我有益,或者本就是親近的人或我喜歡的人。但同時我也很喜歡幫助人,幫人解決問題蠻爽的,會有一種通體舒暢的感覺。(也許也是不喜歡看到別人愁眉苦臉)
音樂的話,現在喜歡輕音樂,無人聲的,冥想音樂也不錯,而且聽了精神很好(喜歡邊開車邊聽),也覺得很舒服。雖然新朋友都會很納悶,這種音樂我聽了會睡著,你怎麼能越聽越有精神?但這不就更代表,輕音樂是很讓人感到舒適的音頻嗎?甚至讓你想睡欸!超讚的🤣
怎麼突然想碎念?
今天吃午餐的時候,因為受夠了新聞台裡嘰嘰喳喳的雜訊,改開YouTube下了New Zealand life這幾個關鍵字,其中一部長達 29分鐘的駕車視角吸引了我,有點好奇這影片29分鐘都在說甚麼,點開後卻發現...嗯?居然完全無人聲,僅鋼琴和吉他等背景樂+各種開車視角的風景,看著看著莫名覺得特別舒心美好。
「誰說一定要做些什麼呢?」我的腦子就在當下蹦出這句話,就這樣發呆看著不是很好嗎?何必一定要把時間全部塞滿,然後讓腦子內的聲音雜亂無章,沒有機會沉澱,如果是那樣的話,你真的知道自己在過什麼樣的生活嗎?生活不是被填滿才叫生活,他可以有留白的空間,就像字裡行間的逗號和句號,短暫的停留和喘息,才能讓一篇文章用自己的節奏更完整的敘述下去。
我很喜歡此刻自己選擇的生活樣貌,雖然很簡單,但也在緩慢的堆砌著我明年啟航的地基,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大材小用在一間小工作室裡領著兼職薪水很可惜,但我知道我目前擁有的待遇其實完全不比外面私人企業的全職工作者少,那這樣有甚麼好抗拒的嗎?我可以兩餐都在家吃,可以吃飽睡飽再去上班,超級幸福的好嗎😍
多虧了這份兼職我也才認知到一件事,沒有「絕對符合」能力的工作,只有「適合當下」的工作,博士生畢業都可以賣雞排了(亂舉例)我為甚麼就一定要跟著汲汲營營,而不選擇此刻我認為最符合我生活需求和目標的呢?追求頭銜和薪資真的是必要的事情嗎?履歷好看才是唯一生存的正解嗎?對於這種傳統思維的「既定標準」,我一蓋抱持著大大的問號,並頂住來自家人的壓力,體驗我想體驗的人生。
這是我的人生😜不管過得怎樣我都會承擔!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