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曾報導,美國有80%的夫婦在試管受精(IVF)中,選擇了女孩。
明明可以自然受孕,萊克西卻為了生個女兒而選擇試管。她說:「男孩通常不太關心父母。」她渴望與未來的孩子建立親密友誼,一種能持續到老年的友誼,但這似乎只有女孩才能實現。」而萊克西的丈夫也期待孩子有「更符合女孩特質」的性格,包括同理心、社交能力和善良。
人們覺得女兒比兒子更「貼心」,也更可能承擔起照顧長輩的責任。然而,英國哲學教授莎維西(Arianne Shahvisi)點明,「性別選擇的行為本身,就帶有性別歧視。」
「你無法預見孩子會如何選擇表達性別,或者將擁有哪些特質,」莎維西強調,重女輕男,只會延續人們對男孩和男人的負面看法或刻板印象,「如果你相信你可以創造一個女兒,並與之建立深厚的情感紐帶,為什麼不試著在兒子身上培養這種紐帶呢?」
我對此深有同感。
姊姊的同事曾說,她有一次在家滑了一跤,痛得大叫一聲,兒子聽見卻毫無反應,仍坐在原地看電視。姊姊只能安慰她一句:「這就是生兒子的宿命。」卻沒有跟著感慨:「要是生的是女兒就好了。」因為姊姊心裡明白,自家寶貝只要聽見一點風吹草動,無論是出於關心還是好奇,總會毫不遲疑地放下手邊的事務,第一時間奔向聲音的方向,一探究竟。
聽到其他同事提到她們的女兒才五、六歲,就已經學會跟父母頂嘴:「真高興我不會再看到你們!」、「為什麼要管我?」姊姊當場目瞪口呆,反倒慶幸自己生的不是女兒。
我曾對寶貝說:「我的人生課題是改掉懶惰的習性,但我對你一點都不懶惰,像是幫你按摩、照顧你、陪你玩……我都不覺得累。」
他回我一句:「那妳就像對我一樣啊!」
雖然說得有點模糊,沒頭沒尾,卻像當頭棒喝。
是啊,我為什麼不能像對待寶貝那樣,用同樣的愛與耐心照顧自己,溫柔地擁抱這個世界呢?
我稱讚他:「寶貝好有智慧!」
他一本正經地回:「阿公說我摸水晶真的會有智慧。」
這個有智慧的孩子,不只會傾聽,還懂得反省。
有一次,阿嬤擔心我們趕不上火車,一再催促他快點。他聽我說還有十分鐘,就嘟囔:「那阿嬤還一直叫我。」
我看了看時鐘,才發現:「只剩五分鐘!」
我趕緊對他說:「誤會阿嬤了,還好阿嬤一直催你,不然我們就搭不到火車了。」
他想了想,說:「那要不要下次跟阿嬤說對不起?」
這樣一個會傾聽、會體貼、會反思,也願意道歉的孩子,不正是符合我們對「女兒」的美好想像嗎?
但他,是一個男孩。
當然,他也有令人擔心的地方。
我們怕他受到父權文化的影響。
他四歲那年,曾脫口而出:「女生要忙,男生可以坐著。女生切菜,男生喝湯。」
我們當場曉以大義,問寶貝:「這樣說對嗎?可以講這種話嗎?」
寶貝低頭思考了一下,說:「不對,不可以。」
姊姊推測寶貝是受親家公的影響,尤其他曾當著全家說:「桌子不用擦,等一下叫阿嬤擦就好。」
或許未來,他真的不會像某些女兒那樣主動聯絡父母,輕易表達同理心,甚至會嫌媽媽嘮叨、偶爾頂嘴。
但這些行為,真的是由性別決定的嗎?還是因為這個社會從小就教導男孩「要堅強」、「要壓抑情緒」、「不必細膩」、「不需要體貼」?
還記得有一次,我們走進一家鞋店,寶貝一眼就相中一雙佩佩豬拖鞋。思想迂腐的老闆看到後立刻大聲嘲諷:「男生穿什麼粉紅色!」還硬是推銷一雙較貴的蝙蝠俠拖鞋。看在寶貝喜歡的份上,姊姊勉強買下,但我們暗自發誓─絕不再踏進那家店一步。
我寧願相信,只要我們願意給予溫柔的環境、細心的陪伴、耐心的引導,那些被視為「女兒專屬」的美好特質,就不該、也不會被性別所限制。
每一個孩子,不論性別,都值得用愛灌溉,自由綻放,成為柔軟又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