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與山林之間,一頓飯能否換來原諒?」
當一個少女誤闖進去了山神的地盤,等著她的會是環境遭到汙染的復仇、還是自然與人類之間和解的共食呢?
本作是我大學的一次小型專題,也想透過方格子的平台來分享我們對於架構動畫的起點。歡迎與我一起,看看動畫是怎麼從概念開始成形的。

《山神》動畫截圖,片頭
人與自然的張力:動畫裡的山林倫理學
這部作品的製作期只有一個學期,我和組員們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做出一部既能如期完成、又不失張力的小品動畫。
最後我們選擇以此作為核心主題:
「當超自然其實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角落,那我們是不是始終都一直忽略?」

《山神》動畫截圖,睡覺的山神
《山神》想做的是一種「吉卜力式的自然寓言。」
我們使用相同溫柔的外衣、沉重的內核、留白的結論,把「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放到動畫中。對我們來說,寓言是把現實的疼痛,換成看得見、吃得到的一頓美食。
我們想讓觀眾感受到,山神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它可能就藏在我們常去的山徑裡,藏在被砍伐的樹木間。
這樣的設定,讓故事不只是一場奇遇,而是對日常的反思。
當我們完成動畫後,這部動畫新番正巧推出,真的跟本作有夠像XD
動物不是配角
在《山神》裡,動物不再是背景配角,而是直接承受人類行為後果的受難者。
石虎、雲豹等逐漸失去棲地的物種,正是山神原型的呼應。我們也參考了《平成狸合戰》裡狸貓被迫現身的設定,讓山神的憤怒來自「失去家園」的痛苦。
山神是自然情緒的具象
因此,我們把牠設計成大自然情緒的化身:牠因棲地破壞與食物鏈斷裂而暴躁,飢餓成為最直接的象徵。
如果連守護者都吃不飽,那片森林其實早已開始腐朽。
這樣的設計,也延續了《魔法公主》裡森林之神的毀滅與《風之谷》中王蟲的暴走意象,自然在崩壞與修復之間,不斷擺盪。

《山神》動畫截圖,憤怒的山神
人類「無意的暴力」
這個故事的靈感,也來自我們所處的現實。COVID-19 解封後,露營文化盛行,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卻無意間帶來更多破壞。升火取暖、開路、搭帳篷,看似微小的行為,卻在自然眼中是侵入與佔領。
少女夏莉莉在片中點燃的火苗,對她只是取暖的舉動,卻可能讓落葉下的小生物因此喪命。這些細節,正是我們想點出的「無意的暴力」:
人類以為自己只是短暫借用自然,卻早已不知不覺地佔據、並傷害了它。

《山神》動畫截圖,震驚的夏莉莉
吃飯與原諒之間:從食物看見生命倫理
故事的轉折點,我們放在一頓飯上。
少女和山神之間,並不是靠台詞來和解,而是透過單純的食物。
我們希望觀眾看到,當少女把食材拿出來,不只是餵飽山神,而是承認自己其實也依賴這片森林。她沒有脫離自然,而是和山神一樣,共享同一個循環。
偷偷說的幕後祕辛
僅有六個人得在短短一學期內完成四分鐘的動畫,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場考驗。
特別是在 2D 與 3D 的結合上,不斷在Blender上嘗試不同的渲染風格、模型設計,常常花了好幾晚修原畫的透視、調整攝影的光影......。我們自己戲稱是「爆肝夏令營,」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更懂得什麼叫團隊互相支撐。
這些幕後的小插曲,反而讓我們的動畫品質更高,更希望能呈現好的畫面效果。雖然可惜的是,場景以及人物的風格仍沒有很好的彙整起來,但對我們來說是一次經驗可貴的嘗試。
為什麼是一頓飯?
因為吃飯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能看見人性的時刻。
我們最後決定把這一餐設計成火鍋,因為火鍋是一種「一起吃」的形式。把各種食材放進同一鍋裡,不需要複雜的技巧,卻能讓人自然圍坐在一起,分享同一份佳餚。
吉卜力的動畫也常用食物來帶出角色的真實樣子:
- 《崖上的波妞》,波妞看到一碗熱騰騰的拉麵,眼神閃閃發光;
- 《霍爾的移動城堡》,哈爾煎好的培根蛋,讓馬魯克吃得津津有味;
- 《天空之城》,巴魯和希達一起分享的「荷包蛋吐司」,讓人立刻感受到友情與依靠。
這些片段都在告訴我們:食物,是最簡單卻最動人的交流。
我們想要告訴觀眾,人類不是凌駕於自然之上,而是和其他生命一樣,都要依靠自然、依靠食物,才能活下去。
吉卜力風格的敘事轉譯
何謂「吉卜力式自然寓言」
吉卜力作品常被形容為「溫馨」,但這份溫馨並不是逃避,而是透過孩童的視角,把嚴肅的議題放進奇幻的世界裡。它不需要高亢的台詞或劇情壓迫,而是用柔和的日常與半真半假的奇幻手法,去模擬現實的矛盾。
正因為如此,觀眾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接收了沉重訊息。這種「溫柔的包裹下仍有尖銳的吶喊」,正是我們在《山神》裡想延續的做法。
溫馨不是逃避,而是另一種吶喊
帳篷裡的燈光、露營的氛圍看似輕快,實際卻在提醒觀眾:自然的困境往往就藏在最日常的場景裡。
就像《崖上的波妞》以童話講海洋污染,《風之谷》透過壯麗畫面談生態浩劫,溫馨氛圍讓人先放下戒心,再被真正的議題擊中。
對我們來說,《山神》的氛圍同樣如此。
讓角色擁有灰色地帶:山神不絕對善,少女不絕對惡
吉卜力的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從來不把故事簡化成「善」與「惡」的對立。
我們在《山神》裡也希望延續這個思路。山神雖然象徵自然,但牠並不是永遠溫柔的守護者。牠會因為飢餓而半強迫少女做飯,也會因憤怒而失控。
同樣的,少女夏莉莉雖然代表人類,但她並不是單純的破壞者。她的行為更多來自於笨拙與無知,而不是惡意。這樣的設計,是希望讓角色彼此之間有更多灰色地帶。
因為自然不是一味的慈母,人類也不是徹底的加害者。只有當這兩種角色被放在更複雜的層次裡時,觀眾才能真正理解:我們要尋找的是共存。
我覺得
對我自己來說,最難忘的畫面,其實是大山神變化成小山神的那一段動畫表演,代表著山神從「敵意」轉換為「理解」的瞬間,同時反映我們對自然的態度。
動畫裡能有溫馨的結局,但在現實裡,自然若不再寬容,失去的將不會恢復。這份落差,正是我們希望觀眾能帶回心裡的警訊。
當動畫談寬恕,我們是否學會放下支配?
當動畫已經教會我們「寬恕,」我們是否真的學會放下支配的慾望?
人類總是想要「管理自然」、「控制生態」,就算出於善意,也帶著高高在上的態度。或許我們要做的,是學會放下自己「必須掌控一切」的執念。
最後感謝整個團隊-爆肝夏令營,有他們與我一起製作,專題動畫才得以完成!

【關於我 – Pyris】
嗨,我是 Pyris,一個在故事與影像之間行走的創作者。
我們希望觀眾看完之後,不只是覺得故事可愛或溫馨,而是能想起自己上一次走進山林的經驗。你是怎麼對待那片土地的?你是否意識到,每一次舉手投足,都可能是對自然的一種回應?歡迎留言告訴我!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創作筆記,歡迎追蹤我,也分享給你身邊喜歡動畫與故事的朋友。
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