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192年開始,獅心王理查作為第三次十字軍的總帥,已開始有失去掌控能力的現象。
首先,是理查的戰略目標,變得極不明確。十字軍的終極戰略目標是耶路撒冷。但理查卻有別的想法。
他認為,耶路撒冷難以攻下,不如轉而襲擊埃及,攻破薩拉丁的老巢,再作打算。也就是「前往耶路撒冷最近的道路,乃是通過開羅!」但他又不敢大聲說,因為十字軍士卒恐怕不會買帳這種曲折路線。
另一方面,他老家卻傳來十分不妙的情報:老弟約翰好像在跟宿敵法國國王菲力勾勾搭搭,密謀些不可告人之事。讓理查不得不認真考慮回國的事情。
於是,就在這樣三心二意的當下,他隨波逐流,半推半就地在夏天領導了第二次「耶路撒冷遠征」。
然而,他大概根本無心攻擊耶路撒冷,當眾人再一次來到聖城附近,鬥志高漲的時候,理查跟著下令:全軍撤退,不打了,還是埃及遠征合理。
這下搞得全軍上下、乃至敵人薩拉丁,都一臉十字軍問號:Am I a joke to you?
眾多法國的領主立即抗命,但理查的反應是:好吧你們不聽我話,那我不當這總指揮了。十字軍浩浩蕩蕩,卻就此分崩離析。
這一次兒戲般的二次耶路撒冷行軍,徹底弄垮了理查在十字軍中的威望。
他後來果然在回到海岸後,籌謀要攻打埃及,但並沒有多少十字軍響應,理查又大病了一場,這個埃及遠征也就胎死腹中。第三次十字軍,才終於走向與薩拉丁立下協議的局面。
從理查在1192年的故事來看,理查雖然很會打仗,但卻沒有制定明確政治規劃的能力。連帶地戰略目標也就顯得很不明確。
這作為一國之主,是相當致命的缺陷。即使理查是同時代最優秀的歐洲將軍,也不能彌補這個缺憾。
對理查的能力來說,他最適合的角色大概就是是效力於別人的麾下,有人替他制定好政治目標。但他是一國之君,政治眼光上的缺點,就毫無掩飾地暴露出來了……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Richard coeur de lion.jpg"
資料來源:
Thomas Asbridge,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