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好好看完一本書了?
現在只要滑開手機,資訊立刻鋪天蓋地而來。一則短影音 15 秒就能教你三個省錢小技巧,AI 一搜,馬上告訴你經典小說的劇情重點和金句整理。「閱讀」這件事,好像變得費時又多餘。
現在越來越少人能夠靜下來,也很難靜下來。我們被演算法精準餵養,手機推播什麼我們就看什麼。滑一滑 TikTok、IG reels、YouTube shorts,社群網路發達,像在高速公路上看風景,一幕幕閃過眼前,既看得多卻記不住,也沒有時間真的感受或思考。也就像是吃零食,一包接一包,嘴巴忙著咀嚼,但其實沒吃飽。
閱讀很不一樣。閱讀是一場需要「共鳴」的對話。它要你慢下來細品,用心進入另一個人寫下的世界;書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閱讀的過程中就帶你思考。書本不是只用來「知道」,而是用來「感受」
現在輸入書名就能看到整本書的總結、章節解析和懶人包,可能有人就會問:那幹嘛還要自己讀?
真正閱讀過後你會發現,你知道一個故事的梗概,不代表你曾真正走進那個世界。就像你看過旅遊 Vlog,不代表你去過那個地方。閱讀不只是知道發生了什麼,而是在每個細節中、每個共鳴處與作者產生連結,與自己對話。
閱讀好像費時又多餘 那為什麼還要花時間閱讀
1. 快速獲取 ≠ 深度理解
現在的確有工具可以「快速知道」書的內容,用 AI、懶人包、影片解析,幾分鐘就能迅速講完一本書,但這種「知道」往往只是表面知識。理解、共鳴、甚至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我覺得是需要時間與思考的。
你可能可以用五分鐘知道《活著》的劇情,但你不會「感受到」福貴失去親人的絕望;你也許可以背下《被討厭的勇氣》的金句,但你不會真的在日常中開始練習勇敢做自己。
閱讀的過程更像是深層的吸收,而不是資訊的「複製貼上」。
2. 閱讀是你與世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當讀到某個角色經歷你也曾有過的掙扎,或看到其中句話恰好打中你內心某個點,你會產生共鳴、你會去回憶、去思考。這是也就是閱讀的過程所帶來的看不見的變化,或許是你更理解了自己,也或許是更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或者這一刻你心裡某個卡住的結,悄悄鬆開了。
3. 在快節奏裡,閱讀反而是一種「自由」
現在我們的注意力被不斷切割,短影音一滑一個世界,五秒不吸睛就滑掉,手機一拿起來就浪費大半天的時間。很多人開始會焦躁、空虛、專注力變差。你可能一整天下來看了上百則內容,但關上手機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麼。
而閱讀,反而成為一種能讓你重新掌控自己時間和節奏的方式。
閱讀,也是一種選擇
當我們可以選擇不閱讀,這並沒有錯。閱讀不是說是要為了對抗科技,而是一種不一樣的生活節奏方式。
閱讀沒有門檻,也沒有正確方式。只要從你感興趣的那一頁開始,就夠了,一開始你不需要一口氣讀完一整本,也不需要逼自己讀「經典」,閱讀一直都是積少成多。也許從一本你有興趣的散文集、一本有人推薦的小說開始,就足夠!
慢慢地,你會發現,閱讀其實沒有那麼難!
你願不願意開始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被打擾的沉浸在文字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