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企業界,很少有人能像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一樣,擁有如此戲劇性的反轉人生:從昔日的叛逆少年到今日的跨界巨擘與全球慈善家。他的人生軌跡跌宕起伏,充滿了對創新和奉獻的堅持。

尹衍樑,1950年出生於台灣,父親是知名的紡織企業家尹書田(1918-1991),時稱「格子布專家」、「牛仔布大王」。與許多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不同,尹衍樑的少年時期十分叛逆,甚至在14歲到16歲半時是在感化院度過。然而,人生轉捩點發生在他遇到恩師王金平後。1966年,他被父親送至省立彰化進德中學住校讀書,擔任班長,在校外與人發生衝突遭刺傷,跑進數學老師王金平的宿舍求救。王金平的慈愛包容與引導,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讓他從此走上發奮讀書之路。尹衍樑說,人生的岔路上一定要有良師指引方向,他最想做的工作其實是當老師。
他先後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1982年自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畢業,1986年獲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學位。36歲的尹衍樑取得政大企管博士學位。父親在台下老淚縱橫,站在台上的他也紅著眼眶,百感交集。「當年父親對我哭,因為我是不良少年;現在對我哭,因為我是博士,」他回憶。2012年獲頒國立政治大學傑出校友,2014年獲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院士頒授榮譽博士學位,2015年獲頒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名譽教育學博士學位。這種從逆境中奮起的韌性,以及對知識的永不滿足,正是他日後跨足營建、金融、零售、生技等多個領域的關鍵。
接手潤泰紡織後,他將事業體擴大到涵蓋營建、流通、金融、生技等的台灣第九大企業集團。儘管已是總資產2.2兆的潤泰集團總裁,名片上面印的卻是尹衍樑博士、台灣大學教授與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低調到完全看不到潤泰的影子。原來經商只是他獲取資源的必要手段,他的最愛不是事業,而是機械土木、醫學與教育。「土木是我的工作,也是最愛,」他在接受《遠見》專訪時說。從小在紡織廠長大,喜歡拆拆裝裝,最常拆的是鬧鐘,常拆散一地,被母親訓誡。但是12歲那年,最後一個被拆掉的鬧鐘,他終於憑本事拼回去了,「拆的時候只要記得順序、記得角度就可以了,」他說明拆裝的訣竅。
如今,尹衍樑不僅是潤泰集團的總裁,更身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董事長,並於2011年承諾捐出95%的財產,其中30億元用於設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了解他的人一點都不詫異。被尹衍樑視為大哥的陽明大學榮譽教授張心湜說:「20年前就知道他要設東方的諾貝爾獎,他也常講留太多錢會害了子孫。講這麼久,現在才做,外界很驚奇,但我已經聽許多年了。」他致力於推動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領域的創新與貢獻,將其公益行動擴及全球。
人生大戲的五幕高潮:尹衍樑的傳奇篇章
尹衍樑的人生充滿了令人驚訝的轉折與成就,以下是他人生中五個具特色的精采故事或亮點:
- 少年叛逆與恩師指引: 他的少年時期並非典型的模範生,而是個敢衝敢撞的「壞囝仔」,14至16歲半在感化院度過,甚至因此受傷。然而,彰化進德中學的數學老師王金平(非政治人物)的慈愛包容與引導,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讓他意識到學習與改變的重要性,從此走上發奮讀書之路。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良師益友的重要性,也啟發了他對教育的熱情。
- 跨界學習與專利達人: 儘管一開始大學主修歷史,尹衍樑卻對營建工程展現無比熱情。他深耕預鑄工法,並從日本、芬蘭引進技術,從事預製建築結構工法技術開發各項自動化生產技術,最快可於100日內完工,大幅提升建築施工週期。他的預鑄工法如同建築界的「變形金剛」,能大幅縮短工期,讓傳統工法望塵莫及。他個人發表論文、專著十餘篇,並擁有臺灣、日本、美國、中國大陸等地專利超過百項,研發能量驚人,甚至登上Discovery頻道。
- 大潤發的成功與出售: 1996年8月,潤泰集團成立「大潤發有限公司」,進軍量販店市場。在尹衍樑的經營下,大潤發在中國大陸市場曾穩居龍頭地位。2017年,他將高鑫零售(大潤發中國)出售給淘寶控股及法商歐尚集團,看似在高點出脫,報酬率高達三十倍,展現其精準的商業判斷與洞察力。
- 入主南山人壽的挑戰: 2011年,旗下潤成投資入主南山人壽,由外商成功轉型為本土企業。這項投資是尹衍樑事業版圖的重要擴展,但也帶來了資金與經營上的巨大挑戰,成為近期潤泰集團面對的關鍵轉折點,展現其在風險與機會中尋求平衡的膽識。2016年,他與寶佳機構林陳海、時任兆豐金董事長蔡友才,以資本額200億元成立鑒機資產管理機構。
- 創立唐獎的全球視野: 尹衍樑在2011年承諾捐出95%財產,其中30億元用於籌備設立「唐獎」。這項國際性學術獎項,旨在表彰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有重大貢獻的領袖,展現了他「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崇高理念,將公益行動推向世界,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成功方程式:致富關鍵解析
尹衍樑的成就,是無數次跌倒後再爬起來的印證。他的致富之路充滿了獨特的策略與堅韌的毅力:
- 面對不景氣,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尹衍樑認為,面對不景氣,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創造「被利用」的價值。這種「被利用」不是被耍弄,而是你的貢獻能帶動組織成長,而組織的成長會給你更多更好的機會,形成雙贏的善性循環。他強調:「我一直勉勵自己,要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 拒絕「賣身」觀念,視工作為機遇: 他認為許多年輕人有「賣身」的觀念,覺得「你給我多少錢我做多少事」,這是值得被討論的。人是無價的,不應該「賣身」。他以自己第一份工作月薪只有三百元為例,依然全力以赴,因為他認為「工作就是機遇,機遇就是福源,就是福氣的來源」。放棄工作或幫助別人的機會,就如同把福氣推掉。
- 勤奮與好態度是基礎: 他強調,好的機會是要自己先「修身以待天命」,一個態度不良的人,機遇對他是沒有用的,只有勤奮、態度好的人,機遇來了就會變成機會。
- 敢於創新,顛覆傳統: 在營建業,當同業仍在紅海中削價競爭時,尹衍樑堅持投入研發,以創新預鑄工法走出新局。他認為「任何行業都有進步的空間」,不斷從技術、製程中尋求突破,甚至在傳統產業中率先導入ERP系統,推動數位化管理。
- 以失敗為師,從錯誤中學習: 尹衍樑曾說:「我的一生犯了比任何人更多的錯,但我善於用犯錯來學習,從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他早期創業兩次都以失敗告終,但這些經驗成為他日後成功的寶貴養分。這告訴我們,失敗並非終點,而是通往成功的階梯,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從中汲取教訓。
- 熱愛學習,跨領域求知: 儘管學歷背景看似與商業無關,但尹衍樑對知識的渴望卻是 boundless。他不僅擁有一個藏書破萬的小型圖書館,更以「翻筋斗」理論鼓勵持續學習,造就他跨足多領域的博學。這種終身學習的精神,是他不斷超越自我的動力。
- 客戶至上,服務精神: 尹衍樑在旗下每個事業體都植入服務業的精神,「顧客至上」是他的最高信念。他甚至出版書籍,教導民眾如何選擇好房子,展現對客戶的真誠與負責,將服務精神融入企業的每一個環節。
- 公益為本,回饋社會: 從設立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捐助成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到後來創立唐獎,尹衍樑始終秉持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將企業獲利投入慈善與教育事業,這也為他的事業帶來了更深遠的意義與影響力,建立起正向的企業形象與循環。
25~30歲的他們:挫折與摸索的開端

再一次,因為我私心想知道,他在跟我一樣年紀的時候在做什麼,希望也能對於正處於生涯起步階段的讀者有些啟發。像尹衍樑這樣的傳奇人物,在25到30歲的黃金時期,又是如何度過的呢?答案可能會讓你驚訝,他的起點,也充滿了跌跌撞撞:
- 初試啼聲:“我第一天去潤泰上班,就在我父親辦公廳外面擺了張桌子倒茶,他們每次喊「小尹」,我就:「在」,馬上端一杯茶去就沒錯了。我是專門幫人倒茶、倒菸灰缸、開車門、接送的。當然也會順便聽到他們大人之間談話的脈絡,他們談什麼事情都聽得到、也讓我聽。那段時間學的是應對進退,後來我才弄清楚,這是社會上非常欠缺的禮貌。”26歲時,第一次自行創業,投入紡織機械的研發,但因經驗不足,兩年後便以失敗告終。這次的經歷讓尹衍樑深刻體會到實務經驗的重要性。
- 再次創業碰壁: 隨後,他嘗試第二次創業,投入化學染料領域,卻不幸發生大爆炸,三千萬資金瞬間化為烏有。這場意外的挫折,並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更加堅韌。
- 進入潤泰接班: 儘管歷經失敗,但這段時期也成為他沉潛與學習的開始。約在1975年左右,他回到父親創辦的潤泰紡織和潤華染織,開始學習接班。1977年,他成立潤泰建設,正式跨足營建業,為潤泰集團日後的多元發展奠定基礎。這段經歷告訴所有年輕人,成功從來不是一蹴可幾,關鍵在於你如何面對挫折,並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 不分貴賤,全力以赴: 對於社會新鮮人是否該嚴選第一份工作,他認為「每個人條件不一樣,有的人有經濟上的壓力,有的人因為父母親給的環境,可以等待、充實、選擇。但我認為,不管你是有選擇或沒選擇的工作,你都要認真努力地去做。」他強調:「天底下沒有卑賤的工作,只有卑賤的人格,我都很願意幫別人洗廁所,洗廁所是高尚的職業,清道夫也是高尚的職業,比當一個不要臉的總統高尚。」他認為即使是當保全、在炸雞店賣炸雞、清洗廁所這些看似微小的工作,也都能學到東西,例如當保全可以學到察言觀色、應對進退,學會放低自己的身段。他鼓勵年輕人:「要立志就算當保全,也要當最好的保全,願意做額外的工作,包含洗廁所在內,甚至也願意替住戶遞送信件。表面上是幫助別人,實際上我是在投資我自己,說不定就有人找我去做其他適合我的工作。」
尹衍樑的人生故事,實在是非常精彩!網路上的確都查得到很多他的人生故事,我最佩服他的是能夠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太強了!而這個故事是否也讓你對未來的挑戰充滿了信心?無論你正處於哪個階段,從他的故事中,你學到了什麼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