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談判最容易亂、最難控。
不是因為你不會談,而是你沒掌握「立場管理」的3種策略。
學會這套方法,讓你在人多嘴雜的場上依然主導節奏、穩住結果!人一多,談判就亂:不是說服問題,是管理問題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
跨部門會議中,每個人都表達想法,卻沒有結論;
與客戶洽談合約時,對方說要問上司、再開內部會、再跟法務確認,
一談就是三輪; 甚至在團隊協作中,你講得頭頭是道,但回頭卻沒人執行。
這不是你談得不好,而是你誤以為「談判=說服」,卻忽略了「立場管理」才是多方談判的核心。
在多方談判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顧慮與盤算,
如果你沒有一開始就辨識、統整、掌控這些立場, 你說再多都會被「無效溝通」吞噬。
學會以下3種立場管理法,讓你不再怕人多,不再陷入談不動、推不動的局面。
✅ 1. 角色識別法:先看清誰是真決策者
許多多方談判失敗的主因,不是提案不好,而是你講給「沒權決定的人」聽了半天。
🧠 心理學支撐:權力距離理論(Power Distance Theory)
在群體中,不同角色對「決策權」的認知落差會產生溝通失焦。你必須辨認誰有實際權限,誰只是轉述者。
✅ 實戰建議:
會前就先整理出「決策鏈結構圖」:
- 誰是主要決策者?
- 誰會影響他?
- 誰的否決權不可忽視?
與其試圖說服每個人,不如集中力量打通最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
這就是所謂「釘釘子式談法」,鎖定核心、逐一突破。
✅ 2. 共識引導法:先對齊「底層利益」再談方案
多數談判會卡住,是因為每個人看重的不是同一件事。你談價格,他談風險,另一個談流程配合,永遠沒交集。
🧠 心理學支撐:利益導向談判(Interest-Based Negotiation)
這種談判法強調,別只談立場(Position),
要深入到對方在意的底層利益(Interest),
如安全感、控制感、風險降低等。
✅ 實戰建議:
在會議初期用開放性問題引導對話,例如: -「對你們部門來說,這項合作最大的考量是什麼?」 -「在你的角色裡,什麼因素最重要?」 整理出各方關切點,共識才有基礎,才能建構讓多方都能接受的解法。
✅ 3. 動態轉化法:設計議題節奏、分階段管理共識
多方談判最怕「一次講完、一次全解」,那會導致資訊過載與共識崩解。
高段位談判者懂得分層議題、分階段確認、分場景處理,每個小共識都為最終協議鋪路。
🧠 心理學支撐:認知承載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人類對複雜資訊的處理能力有限,一次丟太多問題,反而會讓人退縮、失焦、避免承諾。
✅ 實戰建議:
把複雜談判「拆成3段進行」:
- 原則先對齊(我們有沒有合作意願與空間?)
- 優先解關鍵項(最具爭議或最有時效壓力的議題)
- 最終定案細節(在氣氛穩定、有進展的情況下處理棘手細節)
你不需要一次說服全部人、一次談完所有事,
你需要的是「有節奏地創造進展」,讓大家願意跟你走到最後。
「贏得多方談判的關鍵,不在於話術,而在於你能不能設計一條所有人願意走的路。」
— William Ury,《Getting to Yes》
🙋♂️ FAQ 常見問題
Q:如果我不知道誰是最終決策者,該怎麼辦?
A:可透過會前詢問或觀察會議發言順序、他人態度來辨別。亦可在會議中問:「如果這個提案我們都覺得OK,誰會做最後決定?」來引導出關鍵角色。
Q:我能不能一次把所有立場都問清楚?
A:不建議一次攤牌式詢問,容易讓對方戒備。可用「循序引導」方式,逐步揭露他們在意點。例如:「除了流程上,還有什麼是你會特別關注的?」
Q:怎麼避免多方談判中有人「當場答應,事後反悔」?
A:每談成一段,要讓所有人**「口頭再確認」或「書面紀錄」**。尤其是有中層角色時,務必建立「每段共識都有責任人」的紀錄機制。
📽️ 想看我如何示範多方談判中「角色識別」與「節奏切分」的實戰場景?
👉 點這裡看影片 → 前往影片
多方談判的本質不是誰說服誰,而是你能不能看懂場上立場,並幫大家走到一個共識終點。
你要的不是說得多,而是:
- 看得準(誰是關鍵?)
- 問得對(誰在意什麼?)
- 拆得巧(節奏怎麼切?)
這才是能駕馭多角色場景、推動決策過關的高段位談判力。
下一次,別再只是講觀點,開始設計立場與節奏,你就會穩了整場。
© 版權宣告
© 本文著作權屬 Jack 的升級修練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更多內容請訂閱頻道:【Jack 的升級修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