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秋天的水果,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柿子。甜美濃郁、外表橙紅、能脆吃也能軟吃,柿子可說是東亞果園裡的熟面孔。然而,這種在我們生活中相當常見的水果,其實有著極為悠久又撲朔迷離的身世。它是怎麼出現在我們的果籃裡?又是從哪裡開始被人類栽培的?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柿子的演化與馴化之謎。
為什麼我們說柿子是「眾神之果」呢?這是因為柿子的屬名「Diospyros」源自希臘語,意指「眾神之果」;至於柿子的英文俗名「persimmon」一詞則源自北美阿岡昆語族(Algonquian)的語言,原本指的是美國原生種 D. virginiana。
研究指出,D. kaki 的起源地為中國南方的山區森林。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利用柿子果實的證據,是在中國浙江省的「天落山遺址」中發現的炭化柿子種子,該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年代約為西元前5000至6000年,顯示早在七千年前,當地人就可能已經開始採集甚至栽培柿子。
此外,日本與韓國稍晚的歷史記錄與繪畫中,也可見柿子的身影,顯示這種果樹在整個東亞地區都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但真正將柿子帶出亞洲的,是更晚近的事情。透過絲綢之路與近代的貿易活動,柿子傳播到西亞、歐洲地中海地區、美洲與大洋洲,如今在西班牙、義大利、巴西與以色列等地也已成為重要水果之一。
雖然柿子的地理來源相對明確,但它的「親戚」與「祖先」究竟是誰,至今仍是植物學家爭論的焦點。
D. kaki 是個染色體數非常特別的物種:它通常是六倍體(2n = 6x = 90),有些品系甚至是九倍體(2n = 9x = 135),這種高倍性的基因組架構,讓它的起源變得難以追蹤。一般認為它的祖先可能是來自兩倍體的柿屬植物,像是:
D. lotus(蓮柿):果小,多作為砧木;
D. oleifera(油柿):古代中國用來提煉柿油與柿漆;
D. glandulosa(腺柿):過去曾被認為與 D. kaki 同種;
“Yemaoshi”(野毛柿):中國雲南發現的地方品系,與 D. kaki 形態相近。
目前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的研究,顯示 D. kaki 與 D. oleifera 的親緣關係可能比 D. lotus 更接近,但仍未能明確指出哪一個物種是其直接祖先。推測的演化過程可能包括多次基因體加倍與不同物種間的雜交。
從天落山遺址發現的炭化柿子種子可知,D. kaki 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經被人類採集或種植。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原始農民可能已在長江流域開始種植這種可食果實,作為早期農業經濟的一部分。
這樣的年代,與桃、梅、李等東亞原產果樹的馴化時間相當,也代表柿子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被栽培的果樹之一。
然而,由於柿子本身存在高度倍性、種子不易萌芽、栽培多靠接枝繁殖等特性,古代的馴化過程可能與單純的種子選育不同,更依賴長期的栽培經驗與地方知識。
現代的柿子栽培品種多達數百種,可根據果實是否澀口與授粉狀況,分為四大類型:
- PCNA(Pollination Constant Non-Astringent)不需授粉即不澀,可直接生食(如富有)
- PVNA(Pollination Variant Non-Astringent )有授粉才不澀,未授粉會澀
- PVA (Pollination Variant Astringent)授粉影響澀度,但多為澀柿
- PCA(Pollination Constant Astringent)不論有無授粉皆澀(需脫澀處理)
其中,PCNA 類型最受市場歡迎,特別是在日本與中國皆獨立選育出不同的 PCNA 品系。儘管它們在果實表現上相似,但基因層面的控制機制並不相同,代表著平行演化的過程。
柿子這種果樹,不僅有著七千年歷史、廣泛的文化用途(可食、製茶、染料、木材等),在生物學上也充滿演化與倍性的謎團,是極具研究價值的作物。
它的基因體研究不但有助於解析多倍體作物的演化途徑,也對了解植物如何在長期人工選育下逐漸發展出理想性狀(如脫澀)具有指標意義。
也許我們今天吃到的每一顆柿子,都是人類與自然共同協作的演化成果。
參考文獻:
Zhang, Q., & Luo, Z. (2022). Origin, evolution, taxonomy and germplasm. In R. Tao & Z. Luo (Eds.), The persimmon genome (pp. 11–28).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3-031-05584-3_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