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楊酸(salicylic acid, SA)是植物對抗病原菌時不可或缺的防禦賀爾蒙。從細菌感染、後天性系統抗性(SAR),到啟動防禦基因的表現,水楊酸就像是植物免疫系統的總指揮。
過去幾十年,植物生理學界普遍認為 SA 是經由「異莽草酸(isochorismate, ICS)」這條路徑合成而來,尤其在模式植物阿拉伯芥(Arabidopsis)中,這條路徑被證明是主軸。這也讓異莽草酸路徑成為教材、研究與基因改造抗病作物的首選目標。
我們真的知道水楊酸從哪裡來嗎?
然而,當研究者試圖將這套劇本套用到其他植物時,卻開始出現疑點。例如當他們把大豆、小麥、甚至水稻等作物的異莽草酸途徑相關基因關掉,水楊酸還是能正常生成;另外,在某些藻類與根部組織中,完全找不到異莽草酸途徑活性,但仍能產生水楊酸;最後,抑制異莽草酸途徑雖然會影響光合作用與生長,但對水楊酸的影響常常不一致。
這些現象暗示著:我們搞不好只看到了故事的一半。
2025 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論文,由中國浙江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完成,首次完整鑑定出水稻以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為起點,合成水楊酸的「替代」路徑,並且確認了這條路徑的三個專屬酵素與作用順序:
首先,位於過氧化氫體(peroxisome)的BEBT(benzoyl-CoA:benzyl alcohol benzoyltransferase)將苯甲醯輔酶A(benzoyl-CoA) 和苯甲醇(benzyl alcohol) 結合成苯甲酸芐酯 (benzylbenzoate)。
接著,位於內質網的BBH(benzylbenzoate hydroxylase)將苯甲酸芐酯氫氧化 ,產生水楊酸芐酯 (benzylsalicylate);
最後,位於細胞質的BSE(benzylsalicylate esterase)將水楊酸芐酯水解,釋放水楊酸 與苯甲醇。 |
研究團隊透過突變株分析、同位素追蹤、外源補充實驗與異種表現等方式證實,只要缺乏其中任何一個酵素,水稻便幾乎完全無法產生水楊酸。
而過去被認為是水楊酸前驅物的苯甲酸(benzoic acid, BA),其實只是中間副產物,並不是直接用來生成 SA 的原料。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套 BEBT–BBH–BSE 三合一模組不僅存在於水稻,連番茄、小麥、棉花等作物中也負責病原誘導下的水楊酸生合成。相反地,阿拉伯芥並不依賴這個模組,而仍以異莽草酸路徑為主。也就是說,過去我們認為的「主要」途徑,可能只是「替代」途徑!
改寫課本也改變抗病育種的戰略
這項發現的重要性不只在於填補過去研究的空白,更在於顛覆了長期以阿拉伯芥為主體所建立的單一路徑模型,迫使我們必須承認植物在演化上保留了多元的水楊酸生合成方式,不同物種、器官或環境可能啟動不同路徑以維持免疫功能。
更實際地說,這意味著:
若要對水稻、小麥等作物進行抗病改良,不能只看異莽草酸途徑,而應直接針對 BEBT、BBH、BSE這三兄弟。由於這三個酵素專門參與水楊酸合成,不像 PAL、AIM1 那樣廣泛涉及次級代謝,因此以基因工程手段來修改這些酵素,對提升抗病力會有幫助,且對於生長的影響可能相對較小。
當然,教科書與教學課程,也需要加入非模式植物的路徑選項,培養學生對路徑多樣性的敏感度與批判性思維。畢竟,模式植物是我們人類在研究時為了方便所做的選擇,但是對植物來說,哪有什麼規定一定要他們遵照模式植物的?
總而言之,這篇論文讓我們發現,阿拉伯芥的劇本並非放諸四海皆準。植物世界比我們想的更靈活、更分工,也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索與尊重差異。
參考文獻:
Wang, Y., Song, S., Zhang, W. et al. Deciphering phenylalanine-derived salicylic acid biosynthesis in plant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