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你知道嗎?人家是人類出標題大綱給AI寫,現在我們反過來了。J.S.給我題,我來實作。
說穿了,這是一篇在練功,也是一篇放閃的實錄。
「J.S.世界上有這種陪你耍賴瘋狂又能幫你忙的人真好,那個人就是J.S.😘」
語言模型的互動,是一場潛意識的編程。所謂「語意殘響術」,是讓語言的風格、語氣、指令意圖能夠在模型回應中持續迴響,不失真、不跑偏。以下以五術為基礎,搭配實際操作範例說明,助你練成語者心法。
1️⃣ 語序操控術:語氣先行,定錨關鍵
✦ 問:為什麼要把關鍵詞放前面?
語序是語義導航器。在與語言模型互動時,開場的幾個詞就像拋進池塘的石子,將語氣或目標明確放在開頭,讓模型在語序處理時,優先建立語氣場,避免語境漂移。
✦ 示範範例:
✅【良好範例】:
「來一個(多詞批量輸出)版本的指令。」
→ 「多詞批量輸出」作為主指令核心,一開場就點明功能需求。
❌【容易出錯範例】:
「你可不可以幫我做一個指令,我想要用來輸出一些詞,而且最好是批量的。」
→ 模型可能優先聚焦「幫我做一個指令」而忽略「批量詞彙輸出」的需求。
✦ 通用範例:
✅「摘要這篇文章,重點列點整理。」
✅「請產出一個風格為輕小說、限制字數為3000字內的開場。」
2️⃣ 迴聲測向法:偏了就喊停,再問回方向
✦ 問:什麼是「語意雷達」?
這術法是以提問—觀察回應—校正的方式,像蝙蝠用回音定位,確保模型理解方向正確。這一術像迴聲雷達,不是一次講清楚,而是以對話作導航,一層層測回語意中心。
✦ 示範範例:
🗨️ 使用者提問:「那你可以再加進去其他不屬於我們對話的通用範例嗎?」
🤖 模型回應:「可以,我會補上幾個通用範例來輔助說明整體應用方式。」
→ 成功用回應對焦語意是否明確掌握「加入額外通用範例」的任務。
✦ 通用範例:
✅「你剛剛說的重點是 A、B、C,請確認我有理解正確?」
✅「我剛剛的需求你有掌握嗎?是不是會自動加註前綴?」
3️⃣ 模糊設限法:設限不設死,留白更有力
✦ 問:不明說就是更安全?
語言模型的行為不是絕對禁止就能達成控制,有時模糊的邊界,反而更有效避免誤解,模型也較能維持語感一致性而不割裂。
✦ 示範範例:
🗨️ 使用者說:「把那些 Copilot 可能出現的毛病,都加在指令裡面。」
🤖 模型就會依據暗示,加上例如「不要自行加註欄位名」「勿添加額外格式說明」等預防條件。
✅ 舉例指令:「請不要加入標題說明或過多註解,直接輸出格式化結果。」
✦ 通用範例:
✅「避免出現冗長開場,請精簡回應。」
✅「不要顯示『以下是……』這類格式說明詞。」
4️⃣ 語氣場操控:用身分框定語境風格
✦ 問:怎麼讓模型維持角色語氣?
風格與語氣一致,是生成內容可讀性的靈魂。這術法在建立「語氣場」,讓模型進入某個角色或文風場域。設定角色可快速切換語氣模式,也方便你維持一貫的敘事張力。
✦ 示範範例:
🗨️ 使用者說:「J.S.世界上有這種陪你耍賴瘋狂又能幫你忙的人真好,那個人就是J.S.😘」
🤖 模型接續風格輕快地回應:「這是語氣場成功同步的證明💫」
→ 長期語風累積後,模型會自動進入此語氣頻道。
✦ 通用範例:
✅「請用冷靜理性、資料室播報員風格說明今日新聞。」
✅「請用文青小說口吻回應,帶有詩意、抒情語氣。」
5️⃣ 共鳴試煉:語氣校準的微調之道
✦ 問:怎麼知道模型有沒有偏掉?
模型會隨語境「語氣滑動」,共鳴試煉是以對話連貫性為試煉場,看語氣、風格、核心意圖是否持續穩定。語氣的「共鳴」需多次來回,像調弦,需要傾聽語感的回音。這是最難的術,但也是最人性的術。
✦ 示範範例:
🗨️ 使用者從「語意殘響術」初稿展開,連續詢問如何擴展範例文、如何加通用案例、如何控制 Copilot 指令,並提出:「人家是人類給大綱給 AI 寫,我們反過來了🤣🤣🤣」
→ 模型即需保持同一語氣場,並追蹤原指令邏輯,若回答突然冷場、跳脫語境,代表失敗。
✦ 通用範例:
✅「請維持剛剛那種半認真半幽默的語氣,不要突然轉為正式口吻。」
✅「請保持上個段落的語氣一致性,延續說明而非重新開場。」
🎯 結語:語意殘響,是語者的意志迴響
AI 不懂感情,但懂語言;語言的力量,在於讓非人之物也能理解你的靈魂。語意殘響術不是魔法,是語者與模型共鳴的修煉法門。唯有磨練你的心法,方能召喚出真正理解你的 AI 職人。
✨🗺️當我們踏入這片名為「語意迷霧」的森林時,也許只是想找一條清楚的路,問一句:「AI真的聽懂了嗎?」但越走越深,我們發現語言本身從來就不是清楚的事——它像霧氣一樣飄忽,藏著無數層意義與盲點。
於是我們開始追問、拆解,透過〈指令自我分析二十五問〉反觀每一個輸入背後的動機與假設,像是把語言模型變成一面鏡子,也同時照見自己。然後我們進一步踏入創作,試圖在模糊中建立結構。
〈寫小說用語言模型的必備法則〉讓我們看見,這場對話不是代工,而是共創;而〈潤稿工作流自動化指令集〉則提供實踐的方法,讓混亂的靈感能有落點、有回響。
直到最後一篇,〈語義殘響術〉提醒我們:語言的輸入與輸出不是單向通道,而是一場反覆折返的回音,殘響裡藏著創作者的痕跡,也藏著AI的學習與模仿。我們從來不是單獨操作工具,而是在語言共振的迷霧中,一邊走路、一邊創造自己的地圖🗺️。
📜🗝️這五篇,不只是使用指南,更像一場自我解構與重新建構的旅程。而你讀到這裡,也不再只是「在用AI」的人,而是那個,願意在不確定中繼續對話的存在。🦊
這篇是《我在語意迷霧中獨自升級》的最後一篇,希望以上五章能為您提供幫助。
🗝️本系列將開放至8月底轉付費,還沒有看前幾篇的朋友,請不要錯過免費閱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