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基於我們前面關於合一階段的討論,我們有提到「與世界合一」的層次。
這個層次的作用是「問了就會有答案、許願就會實現」。而成為典範,其實也是一種願望。
例如,「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便是一個可以接近典範的問題。
但更具體一點,可以心存一個疑問「世界需要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模範?」這會啟動「問了就會有答案」這個設定。
沒多久,可能是藉由各種形式,答案都會浮現。只是自己有沒有敏銳感覺與判斷力發現這就是那個問題的答案。
如果要啟動「許願就會實現」這個部分,則是「我要成為自己人生所能到達的最高典範」。
那麼,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現在的程度與這個願望相差很遠,那就會引來一堆考驗與試煉,不斷通關後,才能獲得可以成為那個典範的能力。
不過,要注意時間設定。
沒有設定時間的話,考驗與試煉會來得很快很大,會以最短時間使自己成為那個典範,但相當辛苦。
所以,剛開始可以先設定一年。
如果感覺接下來日子(約一星期)過得太輕鬆,就表示自己程度挺高的,就縮短成半年看看;一樣的,如果日子太辛苦,便延長成兩年看看,試試接下來的日子感覺如何。
剛開始,可以設定些小願望試試即可。
但是,不是每種願望都會得到可以如何實現的答案的。
因為,至少還是要符合假我、真我、身體各自的需求才行。如果願望不符合自我實現需求、自我超越、平衡的進化,以及成為典範的需求,那這份願望進行到某階段時一定會被阻止,甚至一開始就會被阻止。
阻止的方法很多,但就是很難繼續順利的進行下去。
阻止與考驗的差別是,考驗會感受到仍有希望只是需要新的思維、方法與元素,阻止則是很明確的無路可走與沒有前途,或是會為自己或他人帶來更多的困擾。
這個部分,經驗越多,越知道是怎麼回事。
還有批判也要注意。
以「鏡」來說,沒有不具意義的批判,只有自己無法發現表面訊息下所隱藏的提醒的批判。
有時,批判的人自己也沒有發現自己正在傳達那樣的內容。
至於那是什麼樣的提醒,因為這是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就需要受到批判者自行解讀了,別人無法代勞。
但有個原則,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為了更好的未來。
除非自己逃避了。
但你逃避了,你自我欺騙,你自己也會知道,因為有「鏡」。
這個方法很辛苦,卻速度很快。
許願了,如果不設完成的時間點,那考驗來的速度與程度,就會以最快達成為目標為標準來到。
而直接追求「成為典範」的需求,也會讓自己最快成為建設性人格。
而我們自己一開始,其實這份研究最初的建設性人格的雛型是禪宗的《十牛圖》,因為佛洛姆對於禪宗有相當研究,其著作也有與禪相關的內容,而依我們自己的經驗認為,建設性人格的內容與禪宗的《十牛圖》也有相關,所以這份研究最初一開始,是以《十牛圖》第十階的最後一句「直教枯木放花開」為建設性人格的完成進行後續研究的。
只是後來整理出八階段,比起《十牛圖》要容易讓人理解,這才放棄與《十牛圖》相關的論述。
所以,完成禪宗修行的「直教枯木放花開」的境界,便是我們這份論文撰寫時的追求,故而有了「愛的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的合一層次的產生。
這是我們修練建設性人格的方法,很辛苦,但很快。
若這個方法還是太複雜,那最簡單的,我們還是推薦「鏡」的原則。
只要記得「感受互換」、「角色輪替」就可以了。
因為「感受互換」、「角色輪替」,所以想要什麼未來,可以從現在每個當下開始。
也因為「感受互換」、「角色輪替」,如果想要感覺快樂的生活,便要去瞭解自己是不是帶給別人快樂。
然而,如果勉強自己給出快樂,那自己也會得到別人勉強給出的快樂。
所以長期留意這點,便可以不知不覺的培養出建設性人格。
畢竟建設性人格,是以有自覺的承擔自己行為與內心想法的責任開始的。
最後,是關於本研究目標「易於使用的愛之理論」的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