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愛的需求八階層論還有第三功能。
請見下圖。
如圖所示,愛的需求八階層論乃是「人之愛」,而愛的故事是兩個「人之愛」的給予和接受的交流之成果,故成了圖6的內容。
而圖6的右邊那張圖是直接水準翻轉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目前是已知資訊的互相傳達效果最好。
如果雙方都是以未知資訊去溝通,必然雞同鴨講,無法溝通,我不懂你,你也不懂我。
而一方是已知資訊,一方是未知資訊,那除非雙方有心電感應程度的默契與直覺,否則溝通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溝通效果最好的,便是已知資訊與已知資訊的溝通,你懂我,我懂你。
然而,與已知資訊相關的是審美需求,這也表示,選擇伴侶或增進愛情的親密度,又或者是兩者之間的感情維繫等,關於美感的生活種種,將會是關鍵。
已知資訊也是有關物質的、肉體的、外貌的、外表直接可見的。
未知資訊是有關精神的、心靈的、內在的、僅能間接認識的。
這也表示,如果一對情侶沒有去先重視兩人之間關於物質的、肉體的、外貌的、外表直接可見的事物,他們也無法去瞭解彼此關於精神的、心靈的、內在的、僅能間接認識的那些隱而未見的事物。
所以,由此可見,那些認為所謂的「真愛」就是不說出口也應該要知道對方要什麼、需要什麼的愛情,就目前人類尚未進化到擁有心電感應的身體機能之前,其實純屬天方夜譚。
就算當真有人做到了,依本研究的看法,也必然是雙方的已知資訊之間交流已達穿透表層的瞭解,甚至看到了對方內心深處。
但是,這也是要以已知資訊為起點才能做到。
所以,依我們研究所見,說外表不重要、內在比較重要者的「情人眼裡出西施之愛」,實際上是,自己正以對方可觀察的行為與外顯狀態,經由感動、欣賞、詮釋、意義的步驟注入自己的內心,使其模擬出符合自己感覺良好並能獲得滿足的心靈之美,然後再經過認知需求的理解去品味這個美感,發現還有某些未知之處,進而渴望求知,並去求對方的已知,去認知對方更多可以令自己感受到心靈之美的部分。
對於此流程,處於熱戀者,是反復循環在兩者之間的。
所以,雙方都會對彼此保持高度興趣,並可感受到那流淌在兩人之間的美好。
由這點來看,我們可發現,已知資訊的輸入如果能進到對方內心,還會引動對方的求知欲,使其追求伴侶更多的已知資訊,促成深入瞭解。
至此,愛的需求階層論的功能之三已然相當明顯。
而由此圖來看,我們可發現,雙方的階層也不一定會相同,所以給予與接受之間,可能還會有對方是否能夠接收到的問題。
例如自己非常高興的傳達6分的內容,而對方只能接收到4分,那他傳回來的,最多也不會超過4分,所以這也顯示,在愛情中,如果真的想要與一個階層比自己還低的人在一起,那這些付出又得不到相應收穫的狀態,便可能令自己懷疑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因為,自己明明付出這麼多,對方卻似乎都感受不到。然而真相是,這其實是對方的全力了。
對方已感受到他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並給出他所能給出的所有。
但感受到的只有4分,豁盡全力給出的也只能4分。因為對方的視野還不足以瞭解及發現5分以上的付出是什麼情況。
自己的一百分,並不一定等於對方心中的一百分,自己認為的愛,也不一定等於對方心中的愛。
這也就形成了許多情侶或親人之間相處的誤會。
這個八階層的交流模式,還可以套用到許多溝通情境中。
如果能瞭解彼此間有這樣的差距存在,較弱的一方會自覺要成長,較強的一方也可由對方的談吐內容發覺對方的程度。
因為每一階層關注的焦點都不會一樣,故可瞭解對方不是有意如此,而是還有需要成長的必要。這樣會較容易釋懷。
所以,愛的需求階層論的功能之三,就是認清愛的真相。
不是有愛,一切就沒問題了。
如果沒有看清對方的程度,將自己無止盡賠了進去,又或以為只要是愛的付出就可以感動對方,使對方改變,這無疑是沒有看清愛的現實之殘酷。
因為,每個人只會看到他自己程度所能看到的愛,接受他自己程度所能接受的愛,並給予他自己程度中所能給予的愛。
而對方是否知道關於這份愛的付出實際有多少,除非他也到了相同階層,否則,他是無法體會的。
故此,弗洛姆:「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愛的無能就是不能夠喚起愛。」實際上是個相當難以實現的境界。
因此,他才會說「......除非他以極大的努力去發展他整個的人格,並因此獲得建設性的人格發展方向,則他在愛情上所作的一切努力,註定要失敗......」。
不過,幸好,我們研究中還匯出了「鏡」的原則。
這使我們對這一切的殘酷都有能為力。
愛的需求八階層論與「鏡」結合後就會產生功能四,揭示每人在愛中平等,沒有誰比較神聖。
因為,反過來說,總是認為對方需要改變、需要被説明的自己,如何肯定自己程度真的比較高?
也許,我們只是投射了某些願望在對方身上,只是在對方身上看見了我們自己。
「感受互換,角色輪替」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就是:「我可以因改變自己而使對方改變。」
當醒覺到「這世界的一切構成自己,但自己僅能觸及自己程度所能接觸的世界」,那麼,自己願意承擔多少的自己,自己便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中。
這也是第八階合一之愛「成為典範」需求的作用:使對方因自願變得更好而改變。
這樣還有一個好處:「我能帶給對方有成長的感受的話,那我在未來也會有人帶給我成長的感受。」
故此,在一段愛的故事中,我們是可以一起成長,一起擁有美好未來的。
除非當事者完全不去留意自己傳達出去的事物在對方心理的感受,否則,依本研究的看法,這是確實可以讓任何人都能逐漸獲得幸福的方法。
接著,要討論的是關於本研究的目標之達成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