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結論
10.2.1何謂愛
本研究裡,我們以中文的「愛」的涵義作為後續研究的展開,暫時定義了愛是種交流活動,並以此架構5的愛的交流系統圖。
而在7進行各部分的論述後,我們則更肯定了此一定義對於「愛」的本質之適用。此外,我們在7.3.2則界定愛是種主動給予的行為。
這同時也是佛洛姆的觀點。
而我們在7.4.4所論述的「鏡」則進一步認同了佛洛姆的此一觀點:「愛是主動活動,而不是被動的傾向.....在真正的給予中......給予意謂著使他人也成為給予者,並且他們兩者共用由他們帶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產生的喜悅。」
所以,基於上述觀點的結合,我們得出本研究的愛之定義是:愛是雙方主動給予的交流活動。
這個定義,剛好符合我們圖6所呈現的意義與觀點。
然後,何謂「愛的能力」?
10.2.2何謂愛的能力
根據10.1.3所論述的功能三,人只能給出自己程度內的事物,也只能接收自己程度內的事物,所以,即使「愛是雙方主動給予的交流活動」,但此交流活動的表現,也會受限於自己所處階層的心理特徵。
而在2.4中,我們定義能力是:「一種自己認同,且大眾也認同,並有隨環境進化而自我調整,以及領導環境進化的動態平衡之內在狀態,使其外顯行為能夠順利實現、發展、完成與目標及任務相關活動之心理特徵。」
但要能順利實現、發展、完成與「愛」相關之目標及任務等活動的心理特徵,據本研究9所探討的內容之見解,須是完成「愛的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至第八階的人之合一層次的圓滿,方能俱備愛的能力之心理特徵。
而這個心理特徵,便是弗洛姆所謂的「建設性人格」。
建設性人格,是完成愛之需求階層論的八階段追求,乃至八階層皆實質滿足者。在那之前,是「未成熟的愛的能力(下四階)」與「趨近成熟的愛的能力(上四階)」,而到了人之合一階層之上者,便可稱之為是擁有「成熟的愛的能力」。
故此,我們認為,愛的能力等於建設性人格。
有了建設性人格的完成,愛的能力方能擁有穩固的基礎,對於愛的實踐才不會有不穩定的表現,才有能夠確實完成與愛相關的種種事物的心理特徵。
因此,愛的能力等於建設性人格;擁有了建設性人格,便擁有了愛的能力的基礎,所以,愛情想要得到幸福,學習如何成為建設性人格,是最有效的途徑。
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然而,雖然愛的能力等於建設性人格,但要怎麼成為本研究所謂的「建設性人格」呢?
關於這點,除了依本研究所建議的每一層的升級建議穩穩升級外,依我們自己的實踐經驗,是有個快速成為建設性人格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鏡」與「身心靈關係圖」的應用。
但要聲明的是,接下來這段是我們自己用來培養建設性人格的方法,是我們自己的主觀經驗所產生的應用,不能算是嚴謹的學術研究。(如果您是直接看結論,那接下去這些內容應該會產生很多疑問。)
根據「鏡」的原則所揭示的,「自己對於他人的感受,是自己過去呈現給別人的感受」,也就是說,自己身邊是什麼程度的人,自己就是什麼程度的人。
還有「別人給予自己的感受,是過去自己帶給別人的感受」,這也表示,如果自己現在活在痛苦中,是因為自己帶給別人的都是痛苦;如果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好事,便表示自己過去帶給別人的都是遇到好事的感受。
因此,以「鏡」來檢視生活,很容易便能發現自己到目前為止的人生都在做些什麼,是傳達快樂,還是宣傳痛苦。
「鏡」可以讓自己無法逃避關於自己生活的任何責任。
因為,如果你覺得身邊有人在逃避,則需要檢視的是自己,是否自己在別人眼裡也是個逃避的人。
無法逃避了才能成長,自知其程度才能成長,否則任何成長都可能是閉門造車,是一種自我滿足,但實際上對處境沒有任何幫助的成長。
例如一個不斷磨練已被淘汰的技藝之人,即使技術程度再高深,但不接受當前環境已沒有這份需要,他就無法在現有技藝上去疊加新的可能,繼而發展出自己獨有的特色。
所以,「鏡」的原則最基礎的功能便是:「自知之明」。
這是起點。然後與身心靈關係圖結合後才是成長的開始。
在我們的觀念中,身心靈關係圖的各部分皆有自己的感受,如身體、假我、真我等都有自己的感受。
而根據「鏡」的「感受互換」原則,我們的意識會在感受互換後得知它們的感受。
假我屬於第五階段,需求是自我實現,所以當我們沒有做與自我實現相關的行為時,我們會得知假我的感受,通常我們會感受到某些人不知自愛或受現實所迫不去實現心中所想時,便是假我提出的警訊。
同理,真我屬於第六階段,需求是自我超越,所以當我們感受到周遭出現一些自私自利或罔顧整體更高進步,寧願固守自己現有成就者,那我們就是得到真我的警告。
身體則是第七階段,需求是平衡的進化,或者簡單點,就是健康的需求。
這也表示,當身邊的人一個個都病了,或是生活失去平衡,總是無法兼顧的兩頭焦慮,那肯定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甚至是自己即將生什麼病的警訊。
至於第八階段,是「成為典範」需求。
合一階段的需求是圖2的集體潛意識與社會集體潛意識,加上無意識所形成的,有點複雜,所以這邊不說明內容,僅提方法。
由於合一階段有「成為典範」的需求,所以當自己心中佩服什麼形象的人物,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角色時,又或覺得動漫影視戲劇小說等什麼人就像自己時,就是那個合一階段所提出的提醒。
而如何度過前面第五、六、七階段的困惑,這些自己所欣賞嚮往,以及如同自己化身的角色,他們都會有如何度過這些困境的答案。
但每個人要成為的「典範」各有不同,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只能專屬於那個人自己,無法適用其他人。
因此,基於上述,只要以「成為典範」作為需求,其實就會得到滿足前面各階段需求的答案。
一般來說,所謂的「典範」是經過追求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以及平衡的進化之需求且得到實質滿足後才會整理出來的。
但依身心靈關係圖來說,沒有完成第五階段的假我需求前,不代表第七階段的身體需求就不存在,只是依序向上發展後,感覺更敏銳後,才較能輕易感受其他階段的需求。
同理,第八階段的「成為典範」之需求,也早就存在,只是多數人在完成其它階段的需求前,對滿足這個需求的必要性不大,故不容易察覺其存在。